自鐵模法啟用後,從崇禎十三年九月起,永寧城鑄炮廠每月已經有能力造出五門紅夷大炮,當然,這都是打五斤與三斤炮子的中小炮,射程分別二里多與近二里。
一直到崇禎十五年六月,在鎮城鑄炮廠開設後,軍中已擁有紅夷大炮一百四十門,內打十斤以上炮子的重炮五門,又有打二十斤炮子的重型臼炮三十門,射程都是三、四里。
炮匠的不斷熟練,工匠的不斷加入,現在三個炮廠同時開工的話,每月可鑄造輕重紅夷炮二十門。
當然,可鑄造不代表都要鑄造,因為軍中還有別的種類火炮要鑄,所以除了這二百門中小紅夷炮,五十門紅夷重炮外,火炮廠還鑄造了重型臼炮有一百門。
又有大將軍佛郎機炮一百門,中小佛郎機炮五百門。
這些佛郎機最大射程一里,也不全都是炮廠鑄造,很多是從大明各處收羅而來。
大明別的火炮不多,就是不缺少佛郎機,從嘉靖三年開始仿製起,到現在崇禎年間,鑄造的各類佛郎機炮怕不下萬門。
不過王鬥覺得有大佛郎機一百門,中小佛郎機五百門已經足夠用了,未來還是擁有射程優勢的紅夷大炮天下。
趙瑄現在的炮營可謂龐大之極,是時候分營了,如果到明年紅夷炮與臼炮還可翻一番的話,更是必須分營。
最後還有王鬥關注的周氏火箭。
去年十一月王鬥畫了火箭圖後,周象輅等人得到很大的啟發,鐵製箭身主要技術問題就是卷管時有一定難度,最後他們解決方案是使用水力鍛床,在穩定的水源情況下,鐵皮身子厚薄不一的弊端問題可以得到很大的解決。
雖然最後他們製成的火箭精度還有提高的餘地,不過王鬥認為已經足夠。
火箭對付的都是敵方營地與軍陣,都是目標巨大之物,並不需要太高的精度,只需不要象神火飛鴉那樣有點風就不知飛到哪去,甚至飛回來就行。
最後又解決助推藥,頭部爆炸燃藥與引信等問題,五月份的時候,周氏火箭大規模打造,王鬥看過幾次實物發射,頗為滿意。
製成的火箭長約一米,身子細長,頭部尖尖,直徑有十多厘米,重約三十斤,內裝火藥七斤,尾部有許多小孔,還有三隻傾斜的穩定螺旋板,與後世的火箭導彈樣式頗為接近。
當時王鬥忘了說發射架的問題,但周象輅等人已經解決了,卻是使用一塊半圓長形滑槽加前方一個雙腳架。
那半圓滑槽長約一米多,直徑比火箭大些,硬木所制,打磨得非常光滑,離尾部不遠有一塊包鐵厚實擋板,擋板中間有一圓型孔洞,正好將箭尾那三個螺旋板與點火孔線露出,又將整個箭身勞勞托住。
那兩腳架則可以前後活動甚至收起,如此運輸容易,還可使用雙腳架來調整火箭發射高度。
看了發射槽后王鬥頗為感慨,古代人民的智慧不可小看,這發射槽樣式,與後世的迫擊炮何其接近?
火箭重三十斤,發射槽同樣重不過幾十斤,士兵們扛著就可以走,方便靈活,若使用車輛、騾馬來載運,一次性就可以運輸更多了。
最後的發射結果,火箭射程達到了五、六里之多,而且精度頗高,火箭飛行穩定。
對這結果王鬥非常滿意,此時沒有一個火器可以飛得這麼遠,自己火箭是獨一份。
而且這只是輕型火箭,周象輅等人還在研究重型火箭。
王鬥看過重型火箭實物,那火箭長約二米,重有六、七十斤,發射時使用炮車,內有三個槽位,可以同時安放三枚火箭,後方用類似紅夷大炮的曲柄與螺桿來調整箭車上下高度。
最後的發射結果,該火箭最大射程達到十里之多。
王鬥已經在考慮組建專門的火箭營了,與火炮比起來火箭優勢是明顯的,發射速度快不說,製造工藝也不復雜,還沒有火銃火炮發熱炸膛等問題,裝上螺旋板後,精度差的問題也得到有效解決。
最重要是火箭輕便靈活,輕型火箭不說,就是重型火箭在三個箭車槽位上都裝滿,也不過相當於一門輕型炮的重量。
火箭使用不同彈頭還可有多種用途,燃燒彈、毒彈、灰彈、爆炸彈。前三種彈不說,明軍中臼炮、神火飛鴉大火箭都有廣泛使用,唯有爆炸開花彈不好解決。
倒不是威力問題,黑火藥數量達到一定程度,那威力可不小,以周氏火箭的裝藥量,爆炸後足以將箭頭炸成碎片。
關鍵是引信,要對應火箭的飛行時間,然後到達規定的地點爆炸,這很考究都護府軍工廠的引信科技,顯然目前麾下還沒有解決這個問題的能力,這需要漫長時間的研究。
不過王鬥已經滿足了,自己的科技實力已經大大超越這個時代一大截,他可以想象火箭發射到敵陣敵營的效果,那雨點般的火箭落下,熊熊烈火,毒氣白灰蔓延。
這個時代都非常強調軍陣,略一騷動,甚至會引起全盤崩潰的危險,冰雹似的火箭落下,沒有幾隻軍隊受得了。
軍政部報告周氏火箭五月份時開始大規模製造,到目前為止,已經有輕型火箭庫存一千五百枚,月生產能力五百枚。重型火箭六十枚,月生產能力二十枚,王鬥認為還是少了,應該投入更多的人手。
火箭的威力在於大規模使用,王鬥記得康格里夫攻打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時,一口氣就發射了火箭二萬五千枚,幾乎將整個城市夷為平地,燒成火海。
他很期待火燒連營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