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靶啊!”
各個火銃兵歡笑著。一排排上前射擊後,退下,裝填好定裝紙筒彈藥,然後又上前。
震耳欲聾的排銃聲響了好幾次,土牆後騰出一道道硝煙,匯成濃密的一片,隨後快速被呼嘯的寒風吹淡。不知不覺間,韓仲麾下,連輜兵在內的四百多個火銃兵,己經打了四輪的火銃,打了一千幾百發彈藥,平均每人打了三、四發。
此時的各道矮牆之間的平地,不計掉落壕溝內死去或是沒死的清軍重甲,短短時間內,己經橫七豎八躺滿了密集的清軍屍體,那些死去的人,無不是神情各異,或睜大眼睛,或滿臉不甘,或眼中深深的恐懼與不可思議。
腥紅的血觸目驚心,各人體內滾熱的鮮血淙淙流出,溫暖了乾燥冰冷的大地,然後流出的鮮血匯進各道壕溝之內,迅速結冰,增加了各處的滑溜。諸多沒死的清軍傷員,厲聲嚎叫,到處掙扎爬動著,身受彈丸重傷,又是隆冬的酷寒天氣,更增加了他們的痛苦。
終於,那些清軍回醒過來,他們不再凶神惡煞地吶喊爬牆前行,而是驚叫著往回跑去。有道是前進容易後退難,他們又需爬過幾道壕溝矮牆才能回去,很多人慌不擇路,摔滾進壕溝內半天爬不出來。
舜鄉軍對他們後背好一陣射擊,讓這些逃跑回去的人十不存一。
……
盧象升歎為觀止,他站在高高的元戎車上,舜鄉軍防線的情形一目瞭然,舜鄉軍火炮齊射的威力讓他大開眼界。更讓盧象升難忘的是這種矮牆壕溝的防禦工事。
看似簡陋矮小,卻發揮難以想象的威力。潮水般撲來的清兵似乎只是來送死,連他們最具威脅力的弓箭手也絲毫髮揮不出來。如此工事,真不知道王鬥腦子是怎麼想出來的。
他的中軍親將陳安在旁嘆道:“王將軍,真乃奇才,如此防線……”
他搖了搖頭,不知該說什麼才好。
……
衝在最後面幾道矮牆,但逃跑時處於最前方的各旗重甲們逃回自己盾車後面後,個個仍是雙目發直,心有餘悸。幸好有那些衝在最前面的戰士墊背,他們才能逃回來。
太可怕了,明軍這種防線,真是惡魔才能想出的方法。各旗各強悍的勇士,個個無奈地成為了他們的靶子,光捱打不能還手。這種深深的無力感,太讓人心顫了,而且明軍的火銃也太厲害了,什麼重甲也擋不住。以後就是打死,各人也不會再去衝擊這種矮牆壕溝了。
堰塞湖的洩洪缺口又終於堵住,除了舜鄉軍刻意留出來的幾條通道外,餘者進攻矮牆壕溝的清軍,在身後火銃的歡送下。都是密密麻麻的艱難逃回,間中還不斷的仆倒滾落。
終於,他們逃回後,似乎要出先前那口悶氣與恐懼,這些重甲們狂呼大叫著,喝令盾車後的弓箭手們出去射箭。
箭矢呼嘯,好大一片箭雨衝土牆後的舜鄉軍而去,同時一聲聲巨雷炸響,許多清軍弓手們鳴響了從明國各州縣中繳獲的大筒火箭。對這些清軍的箭矢,土牆後的舜鄉軍都是躲藏得好好的。他射任他射。
反正那些韃子兵再衝過來,各道矮牆壕溝間,又佈滿他們密集的身影,有這些人遮蔽,後面那些韃子弓箭手失去效用,各人又可以從容不迫地打靶了。
箭矢躍過土牆,不斷射落舜鄉軍外圍防線中,這些清軍弓手射出的箭矢,這六、七十步遠,早失去了威力。就算從空中落下。王鬥軍中鐵甲長槍兵有全甲保護,火銃兵們,或躲藏在土牆後,或豎起宣大營地支援的盾牌。也是渾然無事。至於那些火箭,一射幾百步,從空中穿過舜鄉軍的防線,早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
王鬥站在土臺上,身旁的護衛們,用盾牌為他抵擋空中密密落下的箭矢。
看那些用盾牌遮蔽的火銃兵們。王鬥暗想,看來給火銃手們只配胸甲,還是有所不足。戰後回保安州後,還是給火銃手們配上全甲。自己輜重部中有多副繳獲的清兵盔甲,等今日戰事結束後,多找些鐵甲,鎖子甲出來,給火銃兵們再披上,減少他們的傷亡。
“痛快,痛快……”
舜鄉軍正面的防線己經安靜不少,在營地西面河邊,防守蒿水橋的督標營戰士警惕地看著橋對面的清軍,他們仍是沒有絲毫動靜。不過宣大營地餘者楊國柱與虎大威防守的兩翼仍是戰事激烈。
從空中望下去,喊聲如雷,密密麻麻的清軍正如潮水般衝擊兩翼的土牆與矮牆壕溝。土牆的後面,冒出了一陣陣火銃與火炮的響聲,大股大股的煙霧騰起。
在宣府鎮總兵楊國柱防守的左翼,土牆後面,密密麻麻布滿了正兵營中的火器隊戰士。楊國柱的正兵營戰兵兩千,其中一個千總的火器手,一個千總的殺手隊。似乎此時大明軍中預留預備隊的觀念不強,楊國柱的火器隊千餘人全部押上,不過他們分為五列不斷射擊。餘下一個千總的冷兵器手,全部佈陣火器手身後,隨時支援拼殺。
作為正兵營戰士,他們還全是騎兵,所以楊國柱軍中人人有甲,不是鐵甲就是棉甲,他們的甲上塗漆,一片火紅顏色。很多人鐵盔上還有翎羽,寒風中一片揚動。
激戰中,各個戰士早忘了徹寒的天氣,只是大聲吶喊撕殺著,一陣一陣鳥銃或是三眼銃的鳴響。
楊國柱的軍中,有鳥銃三百餘杆,餘下的都是三眼銃。沒辦法,除了王鬥軍中,各營的鳥銃普遍存在容易炸膛,寒風天氣難以點燃發射的毛病。最重要的是,鳥銃比三眼銃貴多了,買一杆鳥銃,可以買好幾杆三眼銃了。
不比王鬥軍中所有的火器都是自己打製,楊國柱等人的鳥銃與三眼銃大多是向工部與各庫房的太監們採購,買一杆火器可以買好幾把刀槍了。火藥等也貴,用完還要購買,所以比起火器,加上糟糕的質量,此時大明各營軍中,都普遍願意使用冷兵器。
不過楊國柱的麾下畢竟是正兵營,所以火器化程度還是非常高,達到一半。因為價效比原因,營中三眼銃比鳥銃多也可以理解了。
在楊國柱防守的土牆防線,潮水般衝來的清軍同樣遇到與舜鄉軍相同的問題。各道矮牆壕溝處爬牆過來的清軍重甲,遮擋住了後面清軍弓手的視線,讓這些火器手,可以從容不迫地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