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大流寇 > 第三百四十三章 去去去,鳥的監國

第三百四十三章 去去去,鳥的監國 (第1/2頁)

南京兵部侍郎呂大器聞潞王已至崇明,立即趕到魏國公府,請魏國公率南都勳臣百官准備儀鸞往崇明迎立潞王,奉至南都祭孝陵。

錢謙益等也立時找到史可法,請他這南都第一文臣往崇明迎立潞王。

“先馬士英以淮西武夫要挾朝堂,百官不得不屈從,今潞王有北來兩萬兵將擁護,我等還如何怕他馬士英!”

戶部尚高弘圖同右都御史張慎言等群情激昂。

已和崇禎朝大學士魏炤乘趕至浦口的馬士英聞南都竟轉向擁潞,亦是大急,派人渡江邀請南京各衙門官員赴浦口,欲將擁唐之事生米做成熟飯。

然而南京六部官員竟一改前番附唐姿態,都說鳳陽總督不過是地方督撫,無法召集朝臣開會。

氣得馬士英在浦口跺腳大罵一幫酸儒不知此事厲害,那潞王再賢也是懦弱之人,此國家社稷存亡關頭,哪能以懦弱之人為主!

曾在天啟年間秉魏忠賢意,修《三朝要典》的南京禮部尚書王鐸因感崇禎來一直閒職,無有實權,今難得有兩藩爭立良機,認為這是老天爺賜給他參與定策的重要機會,竟在史可法和魏國公、韓贊周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帶領禮部一眾官員前往崇明迎潞藩。

並稱,“立潞,天意也,甚佳,但須速耳,遲恐有變。”

王鐸這一私自行為卻得到了錢謙益等人的大加讚賞,他們堅持擁潞,反對唐王登基就是害怕馬士英和太監盧九德會憑定策之功進入朝堂,排擠東林黨勢力。

在高弘圖、詹曰廣等人的再三勸說下,史可法終於決意迎潞。

但於擁潞,這位南都第一文臣卻有與眾人不同的看法,並非純因為潞王有賢名。

“以齊桓之伯也,聽管仲則治;聽易牙、開方則亂。今吾輩之所立者,豈其不惟是聽,而又何患焉?”

史可法的意思很簡單,就是潞王賢德,但天性膽小,並且雖有北來兵將護送他南來,但根本潞王卻仍是個落難親藩。

故這位落難親藩陡遇富貴爬上皇帝寶座,享盡人間富貴便心滿意足,絕不會同“察察為明,諸事親問”的先帝一樣,登基之後也肯定是個庸主,如此朝政大權由東林君子掌握,重現天啟初年眾正盈朝局面,國家必能轉危為安。

史可法這番話是同黨內幾個大員說的,真正是最實在的話,不想,內中卻有人將史的這番話透露了出去。

結果擁唐派一聽這話,紛紛大罵史可法為東林一黨私利擁一庸主,這等行為哪裡是重臣作為。

路振飛更氣的寫下公揭命人張貼於南京各大城門,一時之間輿論矛頭紛紛指向說了“老實話”的史可法。

更有人將史可法從前在江淮帶兵無一勝績,在漕運任上無一作為,前番帶兵渡江討賊竟被賊漠視的種種事蹟翻出,搞得史可法狼狽不堪。

古語有云當斷不斷,反受其亂。

不管輿論如何,他史可法總是南都手握大權的第一大臣,只要堅定去迎潞王來南京就可,潞王血脈較唐王近,又有賢名,更有兵馬護衛,同時江南士林無不支援潞王,只要潞王先拜了孝陵,馬士英一個鳳陽總督難道真敢狗急跳牆,舉兵造反不成?

那淮西兵將號稱十萬,實則不過四五萬人!

可惜史可法缺少擋擔,總想處處應付,八面妥貼,竟跑到浦口同馬士英密議,稱可由潞藩監國,唐藩行兵馬大元帥。

最新小說: 戰國紅顏妃子淚 我在明末當特工 花落人亡兩不知 羅斯君王 明末草原霸主 大燕第一世子 臣亦為俠 清陽序 這個歷史聊天群有億點怪 紅樓武狀元 大周敗家子 布衣公卿 三國麴義傳 皇上:我真的只想做平民百姓 罪囚 君臨法蘭西 逍遙小醫聖 大明第一藩王 飄零山河 悍浪嘯蒼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