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算陸四自己這個文宗,淮軍中高階將領中識字的就三個人。
其中兩個是福建人黃昭和楊祥,這兩位不僅識字,還通曉外語,一口地道的日本島津薩摩腔。
黃昭是鐵甲衛統帥,楊祥是第三旅旅帥,同小袁營出身的程思華、金聲桓部出身的孫武進一樣,屬於淮軍高階將領中的“外來戶”。
另外一位是曹元,他和趙忠義一起指揮騎兵旅,因陸四對騎兵的高度重視,所以給這二位淮軍僅有的“騎將”苗子授的是旅帥軍銜,算是高階將領。
其餘如夏大軍、左潘安、徐和尚、謝金生等都是大字不識,但基本上能把自己名字寫出來,而那鎮守通泰的賣油郎和沈瞎子直接連名字都不會寫,以致通泰方面送過來的文報都是那個投降的前明通州知州袁大仁寫的,落款是五個圓圈。
兩個圈代表程霖,三個圈代表沈大富(沈瞎子全名)。
兩人之間又為了加以區分,程霖的圈飽滿一些,沈瞎子的苗條一些。
高階將領文盲率百分之九十,下面的可想而知是個什麼情況了。
陸四都沒心情做個“普查”,因為他知道肯定慘不忍睹。
倒是收編的明朝降將識字率挺高,如那史德威的中軍蔡一清,四川遊擊劉興等人都識字。
李棲鳳和胡尚友這兩個沒有帶兵的降將也識字,並且前者據說還是個秀才出身。
除此外,扒不出來了。
不識字,怎麼看軍令,怎麼讀旗號,怎麼知進退。
除了旗牌兵人工口語傳令外,陸四想到的就是這好看的煙花了。
也沒搞那麼複雜,目前就定了“穩住別動”和“一起上”這兩個煙花令。
事實證明這套簡單的戰場訊號體系是站得住腳的,比派人傳令還要快捷有效。
要知道戰場人數一旦上萬,那就不是集中在一塊,炸喝一嗓子個個曉得了,而是最少都要拉出幾里地的。並且因為距離遠近原因,命令的及時性也無法做到,好比陸四下令全軍攻擊,但等到命令傳達完畢後,肯定會出現有的已經行動,有的則剛剛才曉得的狀況。
如此一來,有什麼比在半空中炸響的煙花更一目瞭然,並且第一時間就能做到全軍動作的一致。
“一起上”的命令很快就被各部接收並迅速被執行。
“弟兄們,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願意學習文化但不肯識字的徐和尚喊完陳不平給他總結的那句口號後,將自個大刀朝前一指,兩腿一夾催動麾下的騾子帶頭向著被己方炮火打得東倒西歪的明軍衝了上去。
徐和尚的部下們也是士氣高昂,吃都督喝都督,關鍵時候不賣命怎麼對得起都督!
發現徐和尚的第二旅比自家第一旅快了一步後,夏大軍不佩服了,提刀就朝前衝去。
他不敢騎騾子,因為覺得雙腳不著地是個危險的事,萬一騾子發起瘋把他顛下來就得不償失了。
謝金生那邊肯定也不會落後,先是活動下十個手指頭,“叭叭”的響指不斷,這是他以前彈棉花時養成的習慣。
準備工作過後,進攻的手勢便落下了。
“出戰,記功!”
已經升為第三旅營官的原明南都內守備標兵把總曹彥虎看到旅帥手勢,大刀一揮帶頭衝鋒,不是硬著頭皮,而是心甘情願要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