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都長安賦》表達的是李自成對於推翻明朝,建立大順朝的喜悅。
《南北一統是中國》則無疑是陸四對消滅殘明政權,統一中國的渴望。
自潼關班師東歸,陸四特意在洛陽停留數日。
洛陽,十三朝古都,曾繁華為天下之最,如今卻是殘垣斷壁,一片蕭條。
河南巡撫是袁宗第兼任,但其主要在南線負責防禦荊襄阿濟格集團,因此河南民政事務是由布政使袁有龍負責。
這個袁有龍以前便是滿清的河南右參政,其與河南巡按田文啟擒殺清將劉天祿,為衛輝的“和平解決”出了大力。
奪取衛輝後,自西安東征的順軍主力便一路坦途,直奔北直隸境內。故而陸四命袁有龍為河南布政使,田文啟為按察使。左參政是從山東調來的原權德州防禦使,現兼著洛陽知府一職的朱廷翰。
“崇禎十四年以前,洛陽有丁口四百餘萬人,現今各縣統計人丁不足三十萬,民生極為凋敝...”
朱廷翰也是有一年多沒見著監國了,可剛見面就大倒苦水,說洛陽百姓實在是苦,這也沒有那也沒有,請求中央給洛陽調撥一些錢糧,最好再免三五年賦稅,不如此,他朱廷翰就是老死洛陽任上怕也不能恢復民生。
“中央要統籌全域性,不是光看你洛陽一家,如今是處處要銀子,處處要吃喝,你們這些地方父母能為百姓向中央討要是好事,但也要多想辦法,不能一昧跟中央伸手要,還得發揮一下自身能動性...”
話是這麼講,陸四還是命行文戶政府再免洛陽三年賦稅,另外讓山東方面給洛陽調些農具種子。
畢竟,他一路看來,十三朝古都所在,簡直就是赤地。
這倒不是清軍作的惡,而是當年他岳父李自成在洛陽這裡與明軍實在是打的狠了。
“福王的屍首找到沒有?”
站在長滿雜草,一片廢墟的福王府前,陸四心有唏噓。
“臣接了監國諭令後,便使人在邙山尋找,果然發現福王墓。”
據朱廷翰說福王死後,王府兩個太監向義軍請求安葬主人,義軍憐其忠義,答應其請求。後來這兩個太監將福王的屍體用車運到邙山安葬,崇禎十六年明廷還曾派人過來專門斂葬,一切從優,喪禮視諸藩倍。
“朱常洵還是有種的,當年落在我們手中也不害怕,指著闖王大罵。事前也曾散盡王府家財募人抵抗我軍。”第二軍提督劉體純插了句道。
陸四點了點頭,那朱常洵又不是木頭人、傻子,怎麼可能大兵壓境要他性命還無動於衷。
“既然葬在邙山就不要動了,洛陽府可以給朱常洵立碑,稍稍修繕其墓,其後人前來祭拜不可刁難。”
朱常洵的後人自是那位被陸四扣在徐州的福世子,也就是原本的弘光帝。對於這位小福王,陸四原本是想擁立兩個明朝,從而漁利,不過現在大順已經統一北方,于軍事上對南明已經形成壓倒性優勢,兩個明朝甚至三個明朝的構思,倒是可以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