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位歲祿,或者說工資津貼這一塊,明朝是以糧食“石”為單位給予發放,如親王一年給米一萬石,郡王給米兩千石,除發歲祿還有大量賜田。如山東最大的地主就是曲阜孔家和德王,河南最大的地主是福王和周王。
大順的爵位如何發“工資”,陸四自有一套做法,不會照搬前明,因為那種大量賜田會牽涉到土地兼併問題,而土地兼併問題又恰恰是封建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
即便如今大順是地多人少,陸四也無意大手一揮給大順的功勳們一人發上幾十萬畝地甚至整縣整縣的撥給。
地,確是永恆之產。
但人卻是不斷變多的。
兩世為人的陸四又怎麼可能讓他一手打造出來的“權貴集團”日後只將眼睛盯在土地上,做那土老財、土老冒,與國休慼到最後叫革命黨給一鍋端了呢。
前世有個詞形容的很好,叫發洋財。
這個詞拿過來用也現實,大順今後也是要發洋財的!
土地是確保溫飽的基礎,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同市場才是大順起飛的強力推進劑。
或者說,陸四的大刀已經飢不可耐,隨時要向世界出刀,替世界人民教訓白人中的強盜者,從而開創一個新世界。
大勢如此!
不發糧,不給地,功勳工資津貼怎麼開?
陸四已經讓淮安的鄭標將在淮安推行的“借糧條”辦法詳細寫成奏疏遞上京來,並要政務院同戶政府一起組織人手研究這個“借糧條”辦法,從中摸索,進而徹底改革大順賦稅制度,然後推行大順幣。
不過和以前明朝推行的寶鈔不同,大順幣是以白銀為結算單位,就是老百姓只要拿大順幣到官府開辦的銀行是能直接兌換成真金白銀的,並且可以用大順幣直接交納賦稅,採購商品。
當然,由於前明寶鈔濫發造成百姓對紙幣的強烈牴觸,大順幣的推行勢必也會困難重重。
故而陸四尋思在正式推出大順幣之前,先大造聲勢,然後由戶政府籌措資金將大順銀行開到各省每一個縣及每一個交通要鎮上,確保老百姓在持有大順幣後能方便有效的兌換出金銀。再之後於商品流通環節採取一些刺激性的政策助推大順幣,慢慢透過時間將大順幣打造成同大順政府一樣堅不可破的信用幣。
等到大順幣在國內形成良好運轉後,就將搖身一變成為帝國幣,伴隨帝國將士腳步流通他們所經過的每一個地方。
誰要是敢不收帝國幣,那帝國就必須迅速碼人以德服人,碼到對方收下為止。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肯定大順的功勳集團一定是各路勢力的帶頭人。
因為,大順的皇帝跑在第一個。
想法肯定是好的,不過具體實施這塊還是要交給專業人士,淮安府尹鄭標就是這方面的人材,陸四準備來年開春就將鄭標調到北京專門負責大順中央銀行的事。
將來,國家的一切都將以大順幣結算。
也就是大順爵位的“歲祿”將來都會是以大順幣結算,而不是發多少糧又或給多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