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沈家大宅。
前明崇禎十六年淮軍攻打揚州時,宅主沈於泰攜家小南逃江南,此後沈家大宅便為淮軍大都督陸文宗暫居之所。
陸四率揚州淮軍北上之時,曾命揚州府尹鄭元勳派人過江找那“逃難”的沈於泰,一是允其可以攜家小重回揚州仍安本宅,二是揚州方面作價收購沈家這座老宅。
沈於泰沒多想就選擇後者,因為佔他老宅的可是淮賊,他哪敢把家小再往虎口送。
按市值,沈家這座老宅雖說不是揚州最好的園林,但其位於東關繁華之所,該地段屬於揚州寸土寸金地區,因此真賣的話怎麼也得上萬兩。前些年揚州郊區有一座園子出售,當時成交價就高達四萬餘兩。
一座宅子趕得上一個縣的賦稅,這事擱其它地方想都不敢想,可擱揚州這裡卻是再正常不過。
因為,這地方鹽商多,絲商多、糧商也多。
尤其是鹽商,不敢說個個是富可敵國,但富可敵縣卻都是能稱為鹽商的基本要求。
最終,在鄭元勳的爭取下,沈於泰將其家一百多年的老宅作價六千兩賣給了淮軍。
當時負責跟沈家簽訂契約的就是陸四的堂兄陸文亮。
交易成功之後,沈家大宅便徹底成了陸家大宅。
陸四得知那座大宅只用六千兩便完全歸陸家所有後,當場就搖了搖頭,知道這是人家宅子原主人害怕自己這才低價賤賣,不過也沒有故作高風亮節讓他大哥陸文亮再補那沈家人多少錢,只傳話過去,將來大軍渡江後對那沈家人稍稍照顧,如此以補人家賤賣之情。
有了屬於陸家的大宅子,從鹽城遷至揚州的陸家近親便都在此宅居住。包括陸四的大伯陸有才一家,二伯陸有富一家,以及陸四親爹陸有文。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陸四奮鬥這麼多年給陸家弄來一座大宅,那肯定是要讓他爹、大伯、二伯他們好生享個晚年的。
揚州這地方也著實是好,至少在當下,揚州的經濟水平是全國屈指可數的,更不用說北邊還有個直轄市性質的淮安。
作為“老根據地”的淮揚,經三年經營,如今僅賬面上的人口、賦稅便佔了大順政府的三分之一,相比殘破往往百里無一人煙的北方地區,簡直就是天堂。
陸四對淮揚也十分重視,兵力部署上淮揚名義上只有通泰的第三鎮,揚州的第四鎮,但實際上卻多達四鎮兵馬。
通泰程沈集團除建制第三鎮外,又有新編一鎮,另外還有水師一部,總兵力近三萬人,承擔著自通州至揚州的長江防禦任務。
揚州陸文亮、蔣魁原編第四鎮之外,又有兩個獨立旅編,一旅位於寶應,一旅位於儀真,總兵力近兩萬人。
南京方面因為政治因素不可能渡江“北伐”,故對淮揚地區能夠直接構成威脅的是“半獨立”性質的明軍淮西集團。不過淮西明軍兵馬不過三萬餘人,其北側又受徐州、山東、河南淮軍威脅,根本不可能有膽量進攻淮軍“老巢”。
另外,陸四倚為“劉伯溫”的現宮內廳提督太監高歧鳳又策反了鳳陽監軍太監盧九德,所以哪怕鳳陽總督馬士英頭腦發熱想給淮軍來個“雷霆掃穴”,其也難以指揮得動盧九德提調的黃得功、朱紀二部。
早前劉良佐部倒是進犯過徐州,但被時任淮揚徐節度使陸廣遠領軍擊敗,此役之後綽號“花馬劉”的劉良佐更是不敢打淮軍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