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襲北京,理論上是完全可行的。
永昌元年至二年的冬春之交,北京極度空虛。
輕易擊敗李自成奪取北京讓清軍驕橫不可一世,事實上的戰局也讓清軍“天予不取,反受其咎”,結果就是為了儘快征服中國,在立足未穩、京畿、北直的統治還不算穩定的情況下,多爾袞將八旗主力分作兩支派了出去。
一支八萬人,一支四萬人。
沒有陸四,這十二萬人擴編為了百萬清軍,滾雪球似的征服了中國。
有了陸四,歷史已然改寫。
原本是清軍征服南明橋頭堡的山東成了抗清第一線,也使得淮軍直面京畿,哪怕自身實力遠弱於清軍,卻在區域性形成對清軍的絕對優勢。
清軍整體實力不計戰鬥力,單以兵員總數對淮軍大概是三比一,可在山東一線,淮軍對清軍卻形成五比一,甚至六比一的優勢。
對巴哈納、石廷柱集團,對豪格、孔有德集團的兩次大勝,就是淮軍兵力優勢的體現。
只要陸四願意犧牲淮軍,他現在就可以揮師“北伐”,只不過大機率同李自成一樣奪了北京之後卻又不得不再次放棄。
但不能大規模北伐,不意味歷史給淮軍創造的絕佳機會就要平白放過。
從全國抗清總體戰局來看,東線這邊也必須有所作為。
否則,一旦李自成敗亡,陸四恐怕就再也沒有兵臨北京城下的機會了,因為山東和淮揚所處地域註定他會是滿清第二波重點攻擊的目標,也就是頭等大敵。
這塊地盤,人口和錢糧產出是不錯,也是必擊之地。
在敵人的拳頭重重砸下前,陸四需要將這隻拳頭一個個的扳開、折斷。
正如陸四對自家外甥所言,你越危險,他這個當舅舅的越高興。
不是做舅舅的無情無義,不將外甥當人看,而是外甥那邊如果真的有危險,便說明清軍一定往回抽調了大軍。
那就意味著李自成的壓力輕了,淮軍的壓力也輕了。
賈漢複用孫子兵法中的“圍魏救趙”形容這次大膽的北進計劃,除了可以最大程度摧毀北直、京畿的戰爭潛力外,就是可以逼迫清軍回師,從而使得河南不致崩盤,給淮軍在山東進行下一步防禦、發展爭取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時間。
內心深處,再怎麼想繼承永昌皇帝的遺產,陸四也不希望李自成敗的太快。
李自成敗的太快會產生一個最直接的連鎖反應,那就是盤踞在武昌的左良玉部降清。
歷史上,就是李自成被阿濟格追到湖廣,左良玉不敢與李自成打,這才找藉口東征南京。結果半路病死,不爭氣的兒子左夢庚直接帶幾十萬人降了阿濟格。
左良玉部一旦降清,淮西明軍集團就要不保。
陸四需要友軍,哪怕左良玉部再不堪,只要他們不降清,就能替淮軍承擔清軍的壓力。
抗清一方的優勢在於人多。
哪怕彼此也是敵對關係,但只要都在抗清,多爾袞就不得不把他那十幾萬人分散用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