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淪陷後,夏允彝立即從家鄉啟程來到南都拜謁主政重臣史可法,欲商議恢復大計,可史可法對於只做過縣令的夏允彝並不重視,使夏才不獲展,只能悶悶不樂還鄉。
未想,朝中卻有內侍前來相召,皇帝親自接見,並錄為吏部考功司主事,這使得夏允彝對他的“伯樂”、京營統制孫武進將軍感激不盡。
而在對待北方滿洲人的態度上,幾社中人的態度完全一致——那就是必須抗清!
為了抗清,幾社是最先在江南提出“聯寇抗虜”綱領的,不過因為他們人微言輕,加之朝政把持在東林黨人手中,這個呼聲就顯得不那麼高。
但現在,卻是幾社中人一施抱負的機會。
這個機會,也是他們的伯樂孫武進將軍為他們謀劃來的。
夏允彝不讓孫武進動的原因是孫畢竟是個武將,文官們爭得再兇也不過是大臣小臣的爭執,他這個武將摻和進來性質就變了。
一眾勳臣更是明智,一個個在邊上看好戲,沒一個上前摻和的。
“地官這是要逼迫陛下嗎!”
陳子龍見戶部尚書竟然拽著皇帝,義憤之下從朝班中衝出欲解救陛下。
“順也好,西也好,都是中國之人。自東敵逆節,兵帑不解幾三十年,中國虛耗,實為禍本,方有先帝、先後之殉國!”
陳子龍一針見血,若非遼東建奴作亂,國家豈會連年加徵,以致流民起事,有今日之大順、大西,有今日之滿舟趁中國內亂大舉入關。
夏允彝也上前喝言,認為如今大明寓宅東南,國家事力難支兩敵,而東敵所謂會師殺賊,為我報仇,實屬蓄謀難測。
“當務之急,乃是團結中國內外軍民,共擊韃虜!!”
復社大才子陳名夏聞言也道當先聯絡江北淮軍,授以公侯之爵使之脫離李自成,如此便可再復江淮。
並提出俟明年冬春之間,出全楚之甲以入武關,令川漢之將聯絡莊浪甘寧之義旅,以江淮之義師北伐中原,或攻其脅,或拊其背,使敵當其一面,而我當其三面,不特逆賊可以一舉蕩滅,而大功不全出於敵,則中國之威靈震而和好可久矣。
“一派胡言!你們是想讓先帝死不瞑目嗎!”大學士王鐸聽了這幫小臣的熱血之言,氣得鬍子都顫了。
“國家的事情自有重臣處置,你們若想處置,且先成重臣再說。”入閣理事的姜曰廣冷哼一聲,不屑的望著夏允彝、陳子龍等。
南來官員高鬥先氣道:“是我等不知國事艱難,還是重臣都叫滿洲人嚇怕了?”
這話聽起來就刺耳了,於是又是一片爭執。
那邊高大鬍子還拽著皇帝,惹得皇帝幾次朝孫武進看,眼神似是在說這朝會是你要朕召集的,現在亂成這樣,你可不能不管...至少得讓他們把朕鬆開吧。
“媽啦個逼的,給我打!”
“打死了,我頂!”
孫武進火星直冒,拳頭一揮帶頭就朝高弘圖等重臣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