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大流寇 > 第四百章 白面書生盡壞事

第四百章 白面書生盡壞事 (第1/2頁)

推薦閱讀: 南漣生北墨逆

這件事也不能怪黃澎,是首輔史可法自己糊塗。

七月潞王於南都登基時,有關吳三桂降清的詳情基本上就已經傳到了江南。

當時遠在山東的陸四還生怕史可法他們依舊要“聯虜平寇”,所以特地將吳三桂降清始末,及清軍舉國入關詳情編成小冊命人於江南散播。

讓陸四錯愕的是,史可法卻置這個事實於不顧,仍在潞王登基後上書,稱吳三桂借清兵擊敗闖賊,收復神京,是功在社稷的義舉。

並說:“吳三桂宜速行接濟,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虜。原任知縣馬紹愉、陳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當諮送督輔以備驅使。”

大意就是當年兵部尚書陳新甲同知縣馬紹愉向朝廷提出的款奴和談在當時是下策,但現在看來卻是一劑良方。

左都御史劉宗周也上疏建議:“亟馳一介,間道北進,或檄燕中父老,或起塞上夷王,……苟仿包胥之義,雖逆賊未始無良心”。

前番擅自跑到崇明去迎潞王的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王鐸對史可法的上書十分不解,便私下去問史可法何以替吳三桂降清張目。

史可法竟說一無確實證據表明吳三桂降清;二說縱是吳三桂真的降清,此番對其封賞也能讓其感懷故國,起到離間吳與清廷的作用。

“若我國斷絕關寧將士歸國之心,同愚民一般稱其為漢奸,豈不是讓這些將士甘心為滿清用命嗎?”

史可法還是相信關寧將士降清有諸多迫不得已,並認為李闖雖敗於北京,但百足之蟲僵而不死,尤其江北淮、揚、徐數州為奉李闖的淮賊所據,所以大明眼下最大的敵人還是逼死先帝的闖賊,而非才據北方京畿的滿洲人。

在和東林魁首錢謙益的會面中,史可法及內閣、六部諸決策大臣均認為應早同吳三桂取得聯絡,借清軍之力共滅“流寇”。

戶部尚書高弘圖尤認為弘光新朝首要之急便是恢復江北,認為當起淮西兵於淮左,再遣使至海上北聯清廷,請求派南下助戰,事成,可酬以金銀糧草,仿當年南宋請兵蒙古例。

王鐸對史可法的意見深以為然,便親自寫了“封關門總兵平西伯吳三桂為薊國公,給誥券、祿米,發銀五萬兩、漕米十萬石,差官齎送”的票擬,原南都守備太監,現為弘光朝司禮秉筆太監的韓贊周將此票擬呈遞到弘光面前。

弘光讓韓贊周先退下,召來京營統制孫武進詢問其意見。

“這些個吊大褂子想幹什麼?那吳三桂明明勾引滿洲韃子竊我中國,怎的還給其封國公?又送銀,又送米的,這吊大褂子想做什麼?難不成他們還想聯虜平寇不成?”

孫武進好不氣惱,不明白內閣那邊到底在想什麼。

“那批還是不批?”

弘光小心翼翼問道。

他在海州時曾對北京南逃諸官宣稱將至南都擔起抗清重任,只是因前番是監國還是登基稱帝的事情和南都諸公鬧出不快,此後又有馬士英咄咄逼人,及東林黨人試圖掀起“順案”,致使他這天子一直無法公然提出“聯寇抗虜”提議。

但他雖生性懦弱,可也不是一無是處的呆傻之人,如何看不出內閣遞來票擬隱含“聯虜”之意。

是聯虜還是聯寇可是潞王能不能做穩皇帝寶座的關鍵,選錯了要命。

“批他奶奶的嘴!這要是給漢奸封賞,叫天下人怎麼看?往後誰還給你明朝賣力殺敵?”

孫武進大事不糊塗,堅決不同意內閣的混賬想法。

最新小說: 大唐:說書長坂坡,我帶趙雲殺瘋了 白原記 錦朝 霓裳鐵衣曲 穿書:這些男主都很危險! 田園空間:傾城嫡女玲瓏 穿成棄妃之權傾天下 戰國紅顏妃子淚 我在明末當特工 花落人亡兩不知 羅斯君王 明末草原霸主 大燕第一世子 臣亦為俠 清陽序 這個歷史聊天群有億點怪 紅樓武狀元 大周敗家子 布衣公卿 三國麴義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