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豆三顆,黃豆兩顆。
一隊五人,活三死二。
陸四的規則很簡單,也很直接。
淮軍不會殺俘,動手的是明軍,雖然掩耳盜鈴,但事實上活下來的六成降兵就是淮軍仁義天下、言而有信的最有力證據。
誰該殺,誰不該殺,沒有值得討論的意義,更沒有甄別的價值。
無論是甘肅兵還是四川兵,亦或史德威的揚州兵,從百姓角度出發,他們都不是好人。
如果有訴苦大會的話,陸四相信大多數士兵都會沉默。
因為,他們沒有無辜者;
因為,他們的手中無一不沾滿百姓鮮血。
這是個殘酷的事實,也是個荒唐的事實。
兵不如賊,於民之害比賊更甚,於這時代就連“朝廷”都是預設。縱觀崇禎朝諸多史料,那兵之惡行真可謂是南山之竹,書罪無窮。
可能,這其中也的確有極少數心存善良的官兵,可陸四沒有時間去一一甄別他們。
就看各人運氣吧。
快刀所斬的亂麻,從來都不齊整,只要斷就可。
否則,剪不斷,理還亂。
七千餘降兵不是淮軍大勝的“紅利”,而是負擔,實實在在的負擔,甚至是淮軍的“定時炸彈”。
李自成的教訓太深刻,陸四可不敢讓這七千多降兵全變成淮軍,那是自掘墳墓。
如何讓這些降兵為淮軍所用,陸四選擇了最殘忍的方式,也是最公平的方式。
當“賊兵”將一隻只內放五顆豆子的小罐擺在眾軍官眼前時,他們才曉得為何是五人一組。
誰會活,誰會死?
抽中紅豆的又是否真會殺黃豆?
軍官們相互看著,目光充滿猜疑。
“不抽者,殺!”
陸四抬起右手,數百大刀手齊致舉起手中大刀,凌厲而兇狠的目光在那些不敢回頭看的軍官後背睃來睃去。
沒有同情、沒有憐憫,有的只是怒火和解氣,哪怕這些大刀手中亦有過去的官兵。
官者,狗也!
程霖、沈瞎子、左大柱子他們都在遠處看著,對於陸兄弟的決定,他們堅決支援。
陸四真要將這些降兵盡數收編,淮軍上下才寒心,為了這場勝利,淮軍付出了多達五百人的傷亡。
怒火必須有喧洩的渠道,否則壓抑的越久,質疑就會演變為不滿,盡而向分裂甚至內訌蔓延。
陸四很清楚這一點,他從來都是淮軍的領袖,不是什麼降兵的觀音菩薩。
五人殺兩人,抽中黃豆的機會只有五分之二,這就是說有大半的機會能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