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陽武十五年,陳皇用三妖之計,引息國南隘十萬軍南下,繼而奇襲南隘,收復失地,息國十萬軍被困於北地,四面息歌,一戰而定,息國統帥沈武戰死。
訊息傳到息國境內,息皇竟然驚慌跌下王座,第二天就傳出了息皇生病的訊息。
那些國吹紛紛沉默,在相的指揮之下,息國再次屯兵南部,以防止陳國的再次進攻。
息國的這次傷筋動骨,讓周圍的荒國和原國有些蠢蠢欲動。
反而是得勝之後的陳國,在攻取南隘之後,就一直守城不出,也不見陳軍北上的訊息傳來。
息國是每天都生活在擔驚受怕之中。
相反,陳國就比較舒服了,收復了失地,派遣了數位穆帥鎮守南隘,同時大兵開始緩慢的向著襄國境內壓去,想要讓襄國臣服。
陳國的一系列操作直接讓襄國看花了眼,此刻看到陳國再次將兵鋒指向自己,很是光棍的投降了。
陳國兵不血刃的獲得了襄國的大片土地,因為襄王的識趣,陳皇直接賞了一個十八等侯爵的爵位,以供襄王養老。
因為襄國是主動的投降,雖然襄國之內有不滿的呼聲,但是大多數人都還是表示順從。
畢竟,這個時代沒有國家這樣的榮譽概念,襄國和述國的戰爭已經讓襄國內部的百姓有些受不了了,這次被陳國吞併,倒也沒有多少值得怨恨的。
況且,陳國經過了改革,百姓過的都不錯,參軍的更是有爵位來拿,怎麼看都比在襄國好。
吞併了襄國之後,陳皇聽從了三妖的建議,開始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將對外擴張的計劃放緩。
陳皇現在也就還不到四十歲,以後的日子還很長,陳皇也不在意一年兩年的修養生息。
趁著這個機會,三妖開始對於軍制進行改革,期間他們也下線去問了一下網友的意見,在綜合了多方的意見之後,他們決定設立軍機閣和參謀處兩個機構。
因為和息國的那一場戰爭,三妖的計謀直接就征服了大多數的穆帥,所以這次改革並沒有受到太多的阻力。
軍機閣主要負責制定戰略大策,該打誰,怎麼打的問題全都由軍機閣來發布命令,軍機閣由陳皇統屬,暫時只有三妖,周光達,秦止幾人。
秦止是一點陣圖騰戰士,也是一位穆帥,與其他穆帥不同的是,他可以說是文武雙全,簡直就是穆帥之中的一股清流。
而所謂的參謀處則是學習了兵法的陳國本地人,大多數都是頭腦靈活不死板的年輕人,現在的參謀處培養的這些軍師參謀,暫時沒有多大的權利,在軍隊之中只有建議之權,沒有決策之權。
因為三妖主要是害怕這些年輕人沒有經驗,剛出茅廬,如果就能隨意的使用各種計謀,那也太不正常了,紙上談兵可是要不得。
所以,只能讓這些軍師預備隊的年輕人多多的接觸軍事,經歷幾年的時間,才軍中多看多想,等到真正的成熟起來,才可以獨當一面。
而且,隨著陳國國力的越加強盛,軍隊的建制開始出現問題,領一萬軍的穆帥不應該作為最高一級的軍事單位了,現在打起仗來,都是數萬,甚至數十萬的軍隊在打,況且,陳國如今的疆域擴大,軍隊擴建足足有三十六位穆帥分佈在各地。
如果真的要指揮每一位穆帥的話,耽誤戰機不說,根本不方便也不現實,所以,軍機閣的眾人商議來商議去,決定在穆帥之上在設立一個更高的軍事單位——督師,以保證在戰事能夠統領各部,進行大型的會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