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天下午,陸天麟帶孫成棟進入石窟。
門口守衛又把孫成棟扒了個精光,好在有單獨的密室檢查,不會被外人看見,因為士人不光是男人。
進入石窟是一條彎彎曲曲的走廊,迎面風力很大,吹的衣襬飄飄,很像是除塵通道,轉了幾個彎進入一個大廳,鐘乳石柱林立,光線來自四面石壁的螢石。
大廳一面像一堵牆,兩邊有入口,踏入進去就是甬道,兩側一塊塊石碑貼牆安置,甬道岔路越來越多,互相連通,石碑逐一編號,上面刻滿了文字。
陸天麟見孫成棟走馬觀花一般不停留,只是掃一眼慢慢透過,知道他已經把編號靠前的這些研讀過,又走到一個廳,四面石碑貼滿了牆壁,陸天麟說:“前面的都是基礎知識,過了這個廳穿過甬道到達下一個廳,此後一直是這種佈局,廳廳相連逐一遞進,一共八十個廳,五大類若干體系,互相獨立也有交融,一個人不可能學完這麼多內容,只能精研一類或者一系,遇到學科交叉就要來這裡尋找知識,所以這裡長盛不衰。”
孫成棟只對自然科學感興趣,人文、社會、感悟這些方面的知識體系繁多且觀點各異他不想陷進去,而且石刻上記錄的這幾類知識都以客觀描述為主,並不引導研讀的人形成固化思維。
一連走過六十多個廳,記錄的都是感悟、道理、規矩、律法、人性、管理等等,可見人性複雜,需要無數文字從各個角度剖析社會,從王朝到國度再到社群及族群,涉及的方方面面太多太多。
一千年來,這個世界遵循所學建立起復雜龐大的系統,但是自然科學沒多大建樹,可見管理人已經多麼難,前一世經歷了幾千年時間才有了大致的輪廓,才開始發展自然科學,這裡已經有雄厚的基礎也要一千年才有了社會雛形,具備了發展自然科學的基礎,天知道要過多少年才能達到工業化的程度。
確定了自然科學在哪,孫成棟告訴陸天麟,此後他會每天來這裡研修,十幾個廳他會有選擇的學習其中一部分。
兩個人返回外界急不可耐的上廁所,解決完問題再吃喝,然後倒下休息。
連續十多天,孫成棟只看基礎部分,高深了不適應這個生產力低下的世界,因此他學的很快,陸天麟一直陪著他,時不時問一個問題,孫成棟有問必答,自然科學一就是一二就是二,能答出來不難,難的是理論基礎不好解釋,所以陸天麟發矇的時候孫成棟就閉嘴,說他只知道死記硬背,說不出現象背後的實質是什麼。
多了個人,抄錄的很快,撿用得著的記錄了兩大本皮紙書,此時的程序才過了十幾個廳,後面可學的東西還有不少,恰在此時,鐵鍋鑄好了。
高爐是現成的,改造的材料樣樣齊全,重新做一個鼓風氣囊也不費事,研磨細沙加臘築模舉手之間就做好,第一口鍋做模型,很快鑄造出幾十口,陸天麟提了一個回家給孫成棟看。
“不漏水不滲油,你說的工藝確實管用,我佩服,接下來展示一下你怎麼用吧!”
孫成棟拿在手上細看,這口鍋鑄的簡直完美,表面非常光滑,他問陸天麟:“可以規模生產?”
“規模不大,大概八個月才能解決聖地所有人的需要。”
“你知道怎麼用?”
陸天麟被他氣樂了:“看到實物還不知道怎麼用,你覺得我有那麼笨?”
孫成棟曬然一笑,可不是麼,看見實物,而且知道這是炊具,再不知道怎麼用的話確實得笨死。
搭建鍋灶沒用多少時間,從準備泥磚到壁爐前後花了四天,一個防風節能灶很快搭建完成。
陸天麟一邊打下手一邊問一邊記錄,從熱能到結構弄了個清清楚楚,一把柴點燃燒了一鍋水,看著埋在牆壁裡的煙囪上噴吐的淡淡煙霧,陸天麟拍了拍手嘆了口氣:“喬大家沒誇大,你確實有才,留下吧,不管你研究明白什麼都有人將它推廣出去,你的一切用度所需我負責協調解決,怎麼樣,要不要我幫你把老婆孩子接進來?這可是天下士人夢寐以求的待遇。”
孫成棟想都沒想就搖頭拒絕:“一通百通,這些知識並不高深,你們萬餘人在此何須我好為人師?我想追隨師父造福萬民,窩在這裡會把我憋瘋!”
“這不是造福萬民?你知不知道天下人因為飲食耗費了多少時間用於熬煮?因為飲食又少活了多少壽命?儘管石刻上說的很明白,可這炊具造出來以前誰都知道吃飯關係到長壽卻解決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