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武帝見是大奉天子造訪,連忙中斷了自己的隱士生活,並親自出正門相迎。
這次具有歷史意義的會晤,並沒有想象中的氣勢磅礴,相反,他們間的談話更像是閒嘮家常,聽起來平平無奇。
無奇,卻不代表沒有深度,交流後的李宏裕大感受益匪淺,連嘆不虛此行。
臨行前,他正式邀請老僧蒞臨華夏,以為自己接下來的政途嚮導,而那和尚在斟酌了一番後,最終竟欣然同意了。ap..
對於祖國,他還是抱有不捨情感的,若能於日薄西山之際重遊故土,冒些風險也是值得的。
於是,他們倆就一同出發了。
行至瓊州時,李宏裕忽聞大奉的政壇波瀾驟起,如日中天的齊少保竟然不幸被暗波波及隕落其中。當下,南洋揮兵質問,漠北執戟叩關,霎時間就變得殺氣飛揚、風聲鶴唳。
唯一的好訊息就是:父皇甦醒了!
李宏裕審時度勢思量再三,最終決定暫緩回京並於瓊州臨時落腳,登岸後,他立即尋到了姐姐木子青,然後由她安排與父皇的見面……
聽完如上闡述,李良吉不禁皺起了眉頭。
兒子這麼重視那建武帝,還特邀他來華觀瞻以為自己的政途嚮導,莫非,他是對那所謂的君主立憲制產生了興趣?
在他的理解裡,那制度下的君主並不是真正的君主,更像是一個擺設用的吉祥物。
想到這兒,李良吉乾咳一聲對兒子問道:「莫非,皇帝是想效仿那種制度?」
對於這個敏感話題,李宏裕沒有避開而是選擇坦然對待,他點了點頭正色回道:「不瞞父皇說,兒臣確有此意。」
「這……到底為何?」
「順應時勢而已。」
李宏裕遲疑了一陣兒,才開口細解道:「父皇,現在的世界已經和之前大不同了,再用祖宗留下來的那一套去治國理政,已然不合時宜。」
「莫非……皇帝是擔心南洋和漠北尾大不掉?或者說,你認為當下的大奉朝廷已經無力再去掌控地方?」李良吉想了想,問道。
「父皇所言甚是!」李宏裕表示認可,後又道:「隨著近些年不斷的開疆拓土,大奉的疆域已經廣袤到無法想象的程度,憑心而論,對於那些新增的領土朝廷是鞭長莫及,不僅加固不了基石反而變成了累贅。之前之所以諸事安穩,完全是得益於齊少保的威名震懾,如今他駕鶴西去,暗藏的問題就顯現出來了。我估計過不了多久,大奉就會出現分裂的跡象,甚至還會烽煙四起。」
李良吉心裡認可嘴上卻道:「皇帝多慮了,齊譽目前只是因故失蹤,並沒有真正確認其身隕,在大理寺還沒蓋棺定論之前,任何可能性都是存在的。」
聽到這話,老僧忽然淡淡笑了起來。
看其樣子,似乎對太上皇的說法不怎麼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