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助公文?”
“是的!大人!”
“且拿過來,給我一觀!”
“喏!”
陶辭和賴達源是瓊州走出去的進士,所以,他們在潛意識裡與故鄉。有啥事,自然是先找故人。
就他們倆的仕途來說,不是一般地順風順水,簡直就是走了順應時勢的狗屎運。
在金殿傳臚後,他們倆順利地進入了翰林院中進行鍍金。而今年,就被安排在了工部執事。
從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角度上來看,他們倆的前途還是很光明的。
之所以被安排在工部任職,主要是和太上皇當年的佈局有關。
南洋一行,讓李良吉深刻意識到,工業建設非常重要,重要到關乎國運。
於是,他下定決心,欲將瓊州的成功經驗引入大奉,以此來振國興邦。
而陶辭和賴達源,就是那時被天子譴回了瓊州進行深造,待他們充分了解了工業常識後,再回到工部任職。
用意非常直白,就是要取瓊州之長來補大奉之短。
這條思路不僅正確,而且效率奇高,簡直就是即插即用。
由此可見,李良吉並不是拘泥不變的人,該變通的時候,他一點都不含糊。
若在往年,於工部任職乃是不受重用的體現,而如今時移世易,這個職位已經成為了最受矚目的香餑餑。
原因很簡單,元贇器重什麼,什麼就有前途。
這一點,他說了算。
他還認為,工業建設不僅要落地生根,而且還要即刻就辦,不能拖延。
故,在李良吉還未實施手術之前,就已經做好了相關相關規劃,而今上的李宏裕,不過是佔了個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便宜罷了。
《控衛在此》
規劃這塊,英明的太上皇也參考了瓊州經驗,把鐵路建設排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除了水利和水庫外,此專案可列為是國家級第一大工程。
常言說的好,要想富、先修路。
沒有好交通,如何實現了?
這可是瓊州經驗的最核心,馬虎不得。
新君登基後,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遺志’,把大基建列為了內政的首要。
新一年的百姓徭役,他定位了大修鐵路。
這可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沒個三五年的時間,基本上是連貫不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