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以不相干的人為例,戚景大機率會不屑一顧。但是,若拿齊譽作比,他就會不由得心悅誠服。
別人不知道齊大郎的為人如何,他心裡可是一清二楚。
若連他這樣的誠然君子,都得不到君上的器重和信任的話,那別人就更不可能了。
無形之中,戚景便認可了吳晚榮的觀點。
就眼下的實況來說,正逢作出選擇的十字路口,下一步該怎麼走,必須要認真地琢磨琢磨了。
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是百年身。
不容有失!
但見,吳晚榮一副胸有成竹的樣子,戚景便做出試探道:“看吳大人一身輕鬆的模樣,莫不是想出了什麼上佳對策?若那樣,何不指教一二?”
讓我指教?
這話聽起來,可真是巨順耳呀!
吳晚榮非常舒爽地一笑,道:“既然戚將軍開口問了,那吳某就說說自己的愚見吧。”
“好,大人請講!”
“將軍乃是當世豪傑,誠然君子,按道理上來說,不應去行那些小人之事。但是,世事無常,君心難測,不使用一些騙人的計謀,又如何能自保得了呢?”
“用計?用何計?”
“在榮看來,將軍既不能回京請功,也不能交出手裡的兵權,否則,就失去了談判的資本。您應該學齊大人那樣,盤踞一方而不復返,只有這樣,才能佔據絕對地主動,並立於不敗之地。”
這個嘛……
盤踞一方,乃是不盡忠的表現,若真是做了,自己的一世英名必將因此受損。
想到這裡,戚景連連搖頭道:“若自立,那還不如解甲歸田,也好留個名垂青史的好名聲。如行了不臣之舉,弄不好就會遺臭萬年!”
吳晚榮立即作出反駁,道:“將軍此言差矣!閣下平息了戰亂,統一了大北方,如此壯舉,怎麼可能會遺臭萬年呢?你不交兵權,只是無奈之下的自保之舉而已,和本人的忠奸又有什麼關係?”
一頓,他又補充道:“再者說了,連人家齊大人都走上了這條路,您還有什麼可顧慮的呢?”
“我……”
“就當下的輿情來看,齊大人並法沒有因此惹上罵名,相反的,他還得到了天下士子的理解和支援。既然前方有車有轍,君何不順道而行?”
事實勝於雄辯!
人家齊譽,確實沒有因此被人唾罵,而且,他還贏得了世人的尊重。
可見,老百姓的評判標準,是但不僅限於忠君與否,此外還另有其他。
換言之,老百姓的眼睛大多都是雪亮的,並不會被官方的虛假輿論所影響。
慢慢地,戚景開始有些動搖了。
別人事蹟可以不信,但是,必須得相信齊譽走過的路。
以他的睿智而言,絕不可能去選下下之策,也就是說,這個方法確實可行。
戚景雖然忠義有佳,但也不是那種死鑽牛角尖的人,孰輕孰重,他心裡還是有桿秤的。
“吳大人,戚某很認可你的觀點。但,我依舊不想損壞名聲,對於此,不知可有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