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齊譽帶著深意望來,皇帝的心裡不禁一驚。
此刻,他已然明白,齊愛卿的醉翁之意並不在於酒,而是在於自己的耳朵。
他這哪是給學生們上課?
分明就是一道實打實的直達聖聰之諫呀!
而在這份諫言中,他有明言也有暗指。
明的地方,是著重闡述瞭如何正確地去培養普及性的愛國精神,以及國富民豐所帶來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
而暗的所指是說,傳統文人還是很具重要性的,他們的風骨不僅可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精神風貌,還可以激發出武將們的鬥志。這種力量,是任何科技都無法做到的。
透過如上分析不難看出,科技創新和傳統文化之間既不衝突,也不矛盾。
此前,皇帝一直擔心,新興的科技會對傳統理念造成衝擊,現在來看,卻是自己多慮了。
這兩者,完全可以並存。
見皇帝有如此覺悟,齊譽由衷了點了個大讚。
呵呵,真是不枉自己這番拐彎抹角地特殊勸導,總算起了些作用。
回到府衙時,已經是日頭偏西,午時將過。
飯時上稍有延遲,但還不算太晚。
就當齊譽督促著趕緊吃飯時,卻見皇帝在省府衙門對面的廣場上停下腳步,且,還對著一尊雕像怔怔出神。
這雕像不是別的,正是齊巡撫當初時的躬耕形象。
那個‘人’頭戴斗笠,身披蓑衣,左手揚鞭,右手扶犁,完全就是一個憨厚淳樸的老農民。
早初,皇帝一直以為,這只是一尊象徵性的雕塑,意在彰顯官府重視農桑之心。
然而,就在他剛才的驚鴻一瞥間,卻驀然發現,那個‘人’的五官卻是齊譽。
嘖嘖,真是太令人意外了。
而更讓天子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那尊雕像的一側還明言刻到,此像為真實取材,並非虛擬,連具體的年月日都標識的清清楚楚。
也就是說,這個場景曾經真實存在過。
不難體會出,那時的瓊州還是一貧如洗,既原始又落後,屬於是名副其實的蠻荒之地。
這才過去了幾年呀,就發生瞭如此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
除了不可思議外,皇帝實在尋不出更為合適的詞藻來表達此刻的心情。
於此同時,天子也深刻地體會到齊譽的勵精圖治之心。可以說,瓊州能有今天的繁榮,和他的辛苦付出密不可分。
為官者能夠如此,足稱得上是當世之楷模了。
“齊愛卿,咱們趕緊吃飯,於飯後,朕想去你們瓊州的田間地頭作些調研,看看這裡的老百姓都是如何勞作的。”皇帝在回過神來後,正色吩咐道。
齊譽聞言一喜,連忙讚道:“陛下如此重視農耕,幾乎堪比古之舜帝!臣在這裡,代瓊州的老百姓們拜謝天恩了。”
這通龍屁,拍得皇帝是龍顏大悅,嘴巴也笑得合不攏嘴。
唯獨吳晚榮噁心地牙根癢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