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個儒生,一個名叫陶辭,一個名喚賴達源。
他們二人皆是土生土長的瓊州人。
不過,他們卻對外宣稱說,自己乃是齊譽齊校長的座下門生,且彼此淵源不菲。目的,自然是想撕掉化外蠻夷的被歧視標籤。
啥?
齊大人的門生?
他老人家桃李滿瓊州,為門生又有什麼稀奇的呢?如此地抱大腿,不過是自我貼金罷了。
陶辭分辨說,自己乃是瓊州鄉試的魁首解元,曾和齊大人同吟鹿鳴詩、同跳蹈舞禮,你說,這緣份難道還不夠深嗎?
賴達源就更自信了,他大言不慚道:在齊大人還為知府時,曾和南下的殷俊殷大人外出辦案,有那麼一晚,他們就寄宿在了賴家。
嗯……
果然有些緣份!
不過,讓他們更感得意是,這份緣份卻最終轉化成了救命的運氣。
按他們的話來說:信齊譽,得永生。
這可不是瞎掰扯。
在貢院的這場大火中,他們兩人都憑藉非凡的運氣,熬到了九門提督的破門相救。
事實上,他們倆更應該感謝是那不離不棄的‘號’內恭桶,要不是它彌足珍貴的特別溼潤,身體可能早被燒著了。
不管怎麼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後福還有點太遠,咱們先看眼下。
心存憤懣的哥倆,不約而同地來到了午門處觀看行刑,以發洩心裡積壓的怒火。
所以,才發生了剛才的那一幕。
當下來說,聖天子已然降下了罪己詔,向全天下計程車子作出公開檢討。
沒辦法,不作不足以平民憤哪!
除此之外,他還令急工部拿出一套貢院的再建方案來,要求方面只有一個,那就是必須要做到阻燃防火。
至於還未完成的會試,天子讓內閣自行研討,待擬定出了可行方案後再做公示。至於考期,也將另行通知。
陶辭身為是讀書士子,頗有一番大義上的家國情懷,他覺得,此時時刻應該獻言獻策,以避免悲劇的再次發生。
就比如說,可以把水泥的概念上達至工部大員的耳朵,繼而利用在新建之中。
可是,他們位卑言輕
,哪有上諫的途徑?
賴達源分析說:“我聽人講,校長的貴公子齊霄,目前正為皇子伴讀,咱們何不上報於他,讓他去設法擀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