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為什麼直到現在,這道摺子才被呈到了聖案之前?
原因無他,這是人家戶部尚書在舉行內閣集議的時候,貌似有意無意地拖了那麼一把。
這一拖不要緊,時間上就這麼悄然地流逝了。
悄然?
確實是!
在此之前,皇帝還真不知道瓊州發生了這等級別的自然災害,直到內閣奉上奏摺時,他才真正恍然知曉。
或許有人說了,這救災如救火,講究的是爭分奪秒,內閣此舉,是不是有點過了?
不,從制度上來說,內閣此舉並未逾矩。
哦?
此話怎講?
諸位還否記得,咱這大奉王朝政事方面的運作制度?
從流程上來說,除了軍情之外的所有國之大事,都必須先由內閣進行‘票擬’,在其內部透過了之後,才會呈送至聖案之前由天子陛下進行‘批紅’。
也就是說,關於賑災事宜,內閣內部有著充分的討論權,且在流程前後方面,還排在了皇帝御覽之前。
所以說,內閣此舉並不逾矩。
然而,在有關此事的票擬之中,戶部尚書因調撥銀子給工部打造鯤鵬水師引起了財政吃緊,繼而泛起了婉拒賑災的小心思,於是,就採取了最為有效的拖延之策。
這事孰對孰錯,還不好說!
在老尚書單方面看來,朝廷的軍隊建設乃是重中之重,絕不可有半分延誤,即使犧牲一些百姓利益,也合乎情理。
所謂的大義嘛!!
以鍾義首輔為首的其他內閣成員,在權衡了有關大義的利弊之後,也選擇了站在戶部尚書一邊。
所以,齊譽的摺子才會被壓了箱底。
現在拿出來再看,已經失去當初的緊急。
從現實上來說,時間到了這兒,該賑的災早就賑完了,即使現在再撥錢糧過去,也救不了所謂的急了。
皇帝雖然理解內閣的苦衷,但還是感覺有點對不住齊譽。
那,現在要不要表示一下呢?
一時之間,他竟然有些遲疑了。
既然懸而不決,那不如緩緩再說,反正也不急了。
想到此,皇帝便對著身旁的大太監三德子擺了擺手,而後者也忙從假寐中醒來,高聲唱喏道:“退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