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譽的性格有個特點,那就是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輕言放棄。
說其是座右銘也好,人生觀也罷,總之,他就是靠著這條信念踏過了科舉之路,最終成功入仕。
而最近,他同樣也是依靠著這條信念,抵抗住了來自庸王的報復。若嚴謹一點來說,應該稱之為是由庸王勢力假扮的倭寇的襲擾。
這一點很容易就能做出判斷。
真正的倭寇擅使扶桑刀,哪有配備火繩槍和火炮的?
由此可以猜測,庸王不僅查到了自己頭上,而且還有些震怒了。
莫非是誰走漏了訊息?
其實不然,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別的不說,就瓊州碼頭處赫然聳立的那三門火炮,是哪來的呢?
庸王又不笨,用腳指頭都能想得出來。
於是,報復降臨了。
這是遲早的事,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不過,庸王一方也沒有公開身份,而是打著倭寇的幌子攻過來。而齊譽也沒有戳破這個謊言,打著抗倭的噱頭進行著自衛戰。
實際上,彼此都心照不宣。
面對侵略,齊譽所能做得只有抵抗,大不了放手一搏,來個魚死網破。
不到最後一刻,絕不輕言放棄。
幸運的是,那個名叫馬漢的西洋人居然是個打.炮高手,‘防守軍’在他的悉心指點之下,居然直接幹翻了對方的兩艘大艦,戰績相當斐然。
嗚呼!
齊大人威武!
瓊州守方由此士氣大振,依靠著自身的地利負隅頑抗,不僅打出了威風,還打出了氣勢。
古典《左傳》中曾有云: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還別說,事實上真是這樣。
庸王的攻擊有猛有輕,除了第一次還算犀利之外,之後的兩次基本上都比較疲軟,給人的感覺很不震撼,有點像是走走過場的意思。
大概是因為久攻不下,喪失了鬥志吧。
這一場攻守戰一打就是個把月,而今天,在英明的齊大人的帶領下,終於第四次成功抵禦住了‘倭寇’的侵襲。
至於英明一說,是彭文長率先提出來的,而其他的核心幕僚亦附之。
他們有言:若不是齊大人事先搗鼓來了壓陣用的火器,現如今,如何能抵擋住賊人的侵犯?
靠己方之力發展軍備以敵?
那怕是來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