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畫呢?
——《戲猿圖》。
從畫工和技巧上來說,那幅畫的筆法遒勁,猿猴也畫得栩栩如生,稱得上是極品之作。
之前曾有傳言說,天子最擅長的是畫猴子,如今來看,此言果然不虛。
先說那幅畫。
圖中共有三猴,兩大一小。畫面中,地面上的幼猴朝著樹上的老猴招手乞果,索要食物;而樹上的老猴則是手持果實而下視,兩猴遙相呼應,展示出了一股濃烈的親情味道。
什麼意思呢?
文官們心裡一品,便猜出了其中寓意。
皇帝這是想表達自己對燕王的態度:咱們都是一家人,你又為何不念親情,非要逼朕殺你呢?
這麼看的話,皇帝還是很仁慈的,他是不得已才殺了燕王,而非本意。
而後,群臣三呼萬歲,全都高贊吾皇道真乃德明君。
從朝堂的反應上來看,燕王的事情算是順利地渡過去了。
誰知,皇族的藩王們對此卻不認賬,緊緊抓住道德明君一說發出了抨擊!
他們認為,燕王先是忤逆,後又襲君,犯得確實是死罪。但是,他卻不應該這樣慘死。
皇帝以巨釜為罩,焚火炙烤,這不就是傳說中炮烙之刑嗎?
有傷天和!
從歷史的角度上來看,這種慘無人道的酷刑只有商紂一人用過,之後的歷朝全都廢之,無人再用。
即使是暴秦的始皇帝以及昏庸的隋帝楊廣都不曾用過此刑。然而,當今天子卻是用了,而且還是對李家的藩王使用,這是陛下在有意震懾我等皇族的人嗎?
此事在很短時間內就形成了一股風波,結果就是,藩王們全都團結起來了!
要求聖天子給個說法。
對此,皇帝也感頭大。
憑心而論,燕王之死確實是有傷天和,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賴不掉的。
雖說這其中有些始料未及的突然原因,但不能作為是有傷天和的理由。
唉,道德明君不是那麼好當的,這一不小心,就成了商紂了。
確實躲無可躲,皇帝只得降下了罪己詔,以安眾藩王之心。
是的,在道德面前,皇帝選擇了坦然面對,勇於認錯。
文官們卻泛起了不解,眾藩王才剛剛拿了陛下的賞賜,這一轉頭就不認人了嗎?
這是要逼著萬歲爺削藩的節奏嗎?
在罪己詔降下之後,眾藩王算是原諒了皇帝的‘魯莽’,但是,他們對於劊子手齊譽卻是不肯放過,強烈要求‘清君側’!
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