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臻只看了一遍,就不敢再看了。
原因有二。
一是,老版的周瑜是得到了大眾普遍認可的經典影視形象,擁躉甚多。自己若是受其影響,在表演中沾染了老版的表演習慣,這不叫“致敬”,這叫東施效顰。
尤其是,許臻對自己“效顰”的能力非常有信心。
只要讓他再多看一遍,許臻敢說,即便是把當年演周瑜的那位演員請過來,他都不可能比自己演得更像當年的他。
二是,老版《三國》的演員全都是從各大話劇團裡找來的。
縱觀整部電視劇,所有演員的表演方式都傾向於話劇風格,情緒飽滿、戲劇衝突強烈。
而目前自己正在拍攝的這版《三國》的風格卻更偏向現代影視劇,自己要是敢學習老版,那絕對是嚴重的畫風不搭。
正因如此,許臻不僅不能參考老版《三國》中的周瑜,反倒要努力克服前人的影響。
在珠玉在前的情況下,如何用自己的表演來飾演出一位全新的、有血有肉的“周瑜”,由此得到外界的認可,這對於許臻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而“群英會蔣幹中計”這段,就是老版周瑜最高光的戲份之一。
為此,許臻已經把自己所有能做的努力都做盡了,讀原著,讀劇本,寫人物小傳,寫“群英會”的專題分析,找楚導探討表演方式,找動作指導學劍舞,私下裡反覆練習這場戲……
以至於,高博現在總嘲笑他,說周瑜在“群英會”上舞的那段劍,現在全江東隨便誰人都能耍兩招。
許臻:“……”
你們這麼無聊,非喜歡學我的戲,那我也沒有辦法。
幾分鐘後,許臻調整好自己的狀態,拍攝正式開始。
首先要拍攝的是周瑜在帳外迎接蔣幹的這個鏡頭。
蔣幹本是曹操的謀士,這次渡江前來,本意是勸降周瑜,誰料他剛一登岸,就被周瑜來了個下馬威。
這場戲是外景戲,地點位於“江東大營”外,場景搭建得相當恢弘。
電視臺派來看片的眾人站在場邊,一個個探頭望去,只見,蔣幹的飾演者抄著手在大營外來回踱步,身旁只跟著一個小廝;
而不一會兒,周瑜還未出場,一群披甲執劍的將士卻率先從大營中魚貫而出,分列道路兩邊。
在此之後,才見一群文臣武將簇從營帳中緩緩行來。
當先一人身著紫色錦袍,身形磊落,姿容昳麗,正是許臻飾演的周瑜。
瞧見這場面,不僅戲裡的蔣幹被震懾得不輕,外面圍觀的眾人也被這份氣勢所懾。
——蔣幹到底是哪兒來的膽子,竟然敢來勸降周瑜?
你瞧瞧人家在江東是什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