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0號,《三國》江東組正式開機。
按照拍攝計劃,第一場要拍的便是孫策在歷陽遇到周瑜,二人圍爐夜話,共謀大事的這場戲。
開板第一場,江東組的其他人有事沒事的基本都跑去了圍觀,想要探測一下孫策、周瑜兩個靈魂人物的實力如何。
面對著周圍無數雙眼睛,許臻倒是一點都不緊張。
由於常年在劇中出演重要角色,他早已習慣了眾人審慎的目光。
並且,自角色敲定到開機,已經過去了將近半年的時間。
許臻早已為這個角色做好了充足的準備。
為演好周瑜,他不僅仔細研讀了劇本,同時也將《三國演義》的原著認真翻閱了數遍。
總的來說,劇本中的周瑜大體上是符合原著形象的,並沒有按照《三國志》來修正。
草船借箭、三氣周瑜、臨終前“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嘆等都沒有去掉。
畢竟,《三國演義》作為一部文學著作,只能看作是東漢末年這段歷史的“同人”,和正史的差距甚遠。
如果想為周瑜翻案,那曹操翻不翻?魯肅翻不翻?“玉面小生”張飛翻不翻?
照這麼翻下去,那電視劇就沒法拍了。
不過,儘管如此,許臻卻依舊體會到了周瑜身上強烈的個人魅力。
其一,自然是這個人物多謀善斷,為江東立下了汗馬功勞。
其二,便是周瑜無論做人做事都有著強烈的目的性,讀者站在他的角度,能夠輕易地理解他做出某個選擇的目的,內在邏輯自洽。
日常生活中,人們當然都喜歡坦蕩君子,討厭那些精於算計的人。
但在故事裡,讀者最煩的卻不是“壞人”,而是誤事的人、腦殘的人。
比方說,為什麼討厭關羽?
因為他在華容道上徇私放走曹操,因個人恩惠壞了蜀漢的千秋大業;
因為他剛愎自用,不僅拒絕孫劉聯姻的善意,還以“虎女豈能配犬子”來羞辱孫權,最終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
類似這樣的蠢事,蜀漢這邊除了趙雲,幾乎是人均兩三件。
而類似這樣的事情,周瑜還真的是一件都沒幹過。
不過,《三國演義》的原著裡涉及到周瑜的戲份很多,但著墨卻不多。
要想要人物立得住,劇本就必須要對周瑜這個人物進行適當擴充。
許臻認真對比了原著和劇本,發現編劇在塑造“周瑜”這個人物時,反覆利用了“言語試探”這一行為,來強化他精明自負的性格特徵。
就比方說在半個月前的接風宴上,許臻最初用於“行酒令”的那段戲:江東一干文臣武將來道周瑜府邸,跟他申明自己的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