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願從來不覺得遺憾是一種值得留戀的事兒!殘缺出現在藝術品上可以是一種美,但殘缺的人生只有痛苦!
小哥的父親是誰?在那裡?還有沒有活著都不知道。
但許願從來不覺得有什麼,從沒見過,何來想念?
說一句比較殘忍的話,“父親”在小哥心裡並不太好,他心裡也沒有真正的“父親”的概念。他連去“想”的想法都沒有,自然是無所謂的了。更不會去想著尋找了。許願自然無所謂了。
(關於父親的說法有點推己及人了。作者是遺腹子加養子,也不知道自己的親生父親是誰,但從沒想過去尋根問底。作者知道自己的親生母親是誰——小姨。親生小姨,這麼說好像不合適,就是這麼回事,大家明白就行。一個縣的經常見面,但作者從沒問過親生父親的任何事。只知道已經死了。我小姨也從沒和我說過。所以,我感覺小哥也不會想著去找父親的,尤其是“父親”帶給小哥的都是痛苦,當然,當時石頭一樣的小哥感覺不到痛苦而已。)
但是,小哥的母親不一樣。
找到了!失去了!擁有了!短短三天,小哥就經歷了這一切。
他找到了自己的媽媽,但並不理解,也沒太多想法。
然後他的母親永遠的走了,失去了。
這時候,小哥才意識到他有媽媽!然而,他已經沒有媽媽了!
小哥雖然很早就被人利用下墓了,但真正意義上他自主下墓當主力是在他十三歲參與張家放野那次。
而小哥和許願初相見時,許願十三歲,無父無母沒有見過母親,父親也在許願很小的時候就沒了。
小哥不可能查不到這些,這都是明明白白的情況。
而那時許願在做什麼呢?剛帶著人倒了一個鬥又要帶人去下另一個墓。
小哥在許願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相似的身世相似的經歷,只是許願比他十三歲的時候開朗成熟的多,也自由的多!
小哥和許願初相見之後,小哥就在想,如果他十三歲的時候,也像許願這樣成熟,這樣開朗,那在十六歲時的那三天裡,他不知道他會做點什麼,但,絕對不會是寂靜的三天!
他也相信,他的母親在那三天裡,送給他的最後一份禮物,一定是希望他成為和許願一樣的人,成熟開朗,自由自在!
而為了救胖子,在魯王宮前的積屍地裡,許願覺醒了鳳凰血脈,他和小哥就更像了。
這就是小哥很快和許願在一起的原因。尤其是許願和小哥說了一些張家的秘密後,迷茫的小哥就決定他要守護這份兒他想要的卻做不到的人生!為了他自己,為了他母親!
他已經把許願的人生當成另一個他的人生了,他永遠也得不到的人生!
他見母親終究是晚了些,雖然她母親開啟了他被那些人遮蔽的心,但也只是開啟,傷痕依然深深的刻在心裡!
緣分,總是飄忽不定的,如果不是在十三歲遇見的小哥,不知道他和小哥還會不會像現在這樣。但,如果許願成年了才見到小哥,那他和小哥之間肯定不會如此。
當然,現在的小哥比以前好的多,揹負的壓力小了。
等小哥的母親——白瑪復活之後,許願一定會給白瑪打小報告的,一定要告訴白瑪,張家人是怎麼對待小哥的,小哥的童年是多麼多麼不幸!這也是白瑪有權知道的事兒。
然後鼓動白瑪,讓她勸說小哥乾脆點把張家清洗一邊,改改規矩。
許願都鼓動小哥好幾回了,從勸說小哥清洗張家,到勸說小哥帶人分家,小哥一直都不同意。
別說小哥對張家有什麼很深的感情,他只是習慣了而已。他需要給他的人生找個目標,從吉拉寺開始,他找到了“想”,見了他母親之後,他“想”活下去。從那時候起,他就變了。
在吉拉寺,上師給小哥的考驗就是把一塊石頭雕刻成任何樣子都行,但小哥用了一年才做到。
以前的小哥沒有目標,沒有“想”,他只是“活著”。那時候的他真的是塊石頭,對所有的事兒都不在意。以他的能力,他不想在張家過下去,他完全可以離開。但他沒有“想”這些事兒,他沒有任何慾望,他只是按照從小的習慣“活”下去,張家讓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