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點點頭道:“吃野味害人又害己!”
又找了找紙條,翻出來一個問題:“這裡有人問,為什麼蝙蝠現在越來越少,看不到了?”
剛才聽幾人聊天,談到對蝙蝠的印象,很多觀眾都回憶起了童年!
突然驚訝地發現,明明小時候蝙蝠感覺挺多的,怎麼不知不覺就消失了呢?
王彥道:“這個原因就很複雜了!”
想了想,組織了一下語言:“首先是棲息地被破壞,面積減少,破碎,這個也是所有野生動物都面臨的問題。
其實蝙蝠是對環境適應性最強的哺乳動物之一,所以以前感覺很常見,但是現在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影響太大了,很多環境變得不適合它們生存。
蝙蝠它們最常棲息的環境是洞穴,廢礦井和樹洞,還有一些廢棄建築。現在很多山洞的旅遊開發,讓蝙蝠的分佈範圍大大減少,這個是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有些蝙蝠住在廢礦井裡,廢礦井關閉或者往裡回填,城市建設把廢墟拆除,對森林的砍伐,林地清理,把蝙蝠用來棲息的死樹砍掉,都會導致蝙蝠大量死亡。
蝙蝠是群居動物,如果棲息地面積變小,或者變得碎片化,都不能維持種群的長期生存。隨便還會導致它們的棲息地與冬眠區隔離,無法進行正常的冬眠,導致種群下降。
還有一些對於蝙蝠的錯誤認識,讓人大量地消滅它們。
比如在南美洲,人們為了防止狂犬病,就曾經嘗試過用毒藥殺吸血蝙蝠,甚至用炸藥去摧毀蝙蝠棲息的洞穴。不光是殺掉了吸血蝙蝠,也殺掉了與它們共享棲息地的其它種類蝙蝠。
用殺蟲劑把它們在冬眠的時候藥死,或者在它們冬眠的時候驅趕,驚醒冬眠的蝙蝠會導致它們過早地耗盡脂肪,等不到春天到來就會因為飢餓死去。
耐久殺蟲劑也是一大威脅,蝙蝠體內累計的毒素會影響幼蝠神經系統的發育,幼蝠大規模死亡,會對種群數量造成嚴重影響,可能十幾年都恢復不了。
另一個就是棲息地氣候的微變化,棲息地溫度的變化對蝙蝠來說是很重要的,特別是哺乳後期的雌性蝙蝠和幼蝠,比如說1974年夏天,寒冷的天氣讓美國印第安納州的一群蝙蝠幼體生長期延長了兩週,完成遷徙的時間推遲了三週,影響了冬季脂肪的儲備量,從而大量死亡。
而且棲息地微環境決定了昆蟲的豐富量,微環境不適合昆蟲生長時,蝙蝠會因為缺乏食物死亡。
現在全球變暖,氣候異常增多,其實會帶來各種我們看不見的影響。”
觀眾們認真地聽著王彥講解,感覺不愧是星河大學的研究員,知識真是淵博,各種案例資料信手拈來。
也迸發出各種思緒,和家人朋友們熱鬧交談著。
“想不到全球變暖對蝙蝠也有影響?”
“現在天氣確實不對勁啊,往年10月左右就開始降溫了,今年都11月中旬了,天氣才冷下來。”
“變暖對蝙蝠不是好事嗎?”
“咱們這變暖,別的地方可能賊冷!你沒聽人說,氣候還會影響昆蟲的生長呢。自然界這麼複雜精密,互相之間都有作用,其中的變化肯定不是一言兩語說得清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