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野道:“這種景觀池,鳥用不了,其它的小動物也用不了。
只要把水池稍微改造一下,邊緣矮一點,或者弄上一個小斜坡,裡面弄上一些可以立足的小凸起,小動物就可以在這裡飲水,或許就多了一分生存的希望。
南京的一名姑娘,在家附近小樹林的一個雨後形成的小水坑旁,佈置了兩臺紅外相機。
之前詢問住了五六年的人,都說這邊沒有什麼野生動物,頂多有老鼠和蛇。
結果佈置好相機後,拍到棕背伯勞、灰喜鵲、山斑鳩、斑頭鵂鶹,數十種鳥類來這裡喝水、洗澡、嬉戲、求偶,有黃鼬過來覓食,數月後還帶著家人再次光臨。深夜裡,有刺蝟在泥土中翻找食物。
就在車馬喧囂的馬路旁,靠著幾棵樹木廕庇,一點雨水滋潤,就有這麼多小動物努力生存。
城市的這些水池、綠地尺度雖小,但是很多野生動物它們的尺度也是很小的。”
“這個新聞我也看過!從來不知道城市裡有這麼多野生動物。”
“之前因為疫情端起相機,在小區外面綠地轉悠,拍到三十多種鳥!從來沒想到,在繁榮的大城市裡,有這麼多自然的精靈。”
“我家附近以前也有這樣的小水坑,是蝴蝶、蜜蜂、蟾蜍許多動物的樂園,後來修了硬化路就沒這麼熱鬧了。”
“其實城市不用那麼規規整整,橫平豎直的,水池邊緣弄個斜坡,弄一些石頭,這種充滿生機的生態水池,不管是景觀效果,還是生態價值,都比死板的景觀池要好啊。”
“我們小區裡有白頭鵯,有喜鵲,有時候會在窗戶外面空調機上歇腳,我就弄了一個水碗裝了點水放上去,發現裡面有絨毛,還真有鳥過來喝水的。”
網友們看著小鳥飲飽水滿足地飛走,熱鬧地議論起來。
方野又道:“這個是王彥老師講的,在北京大學校園裡發生的故事。
一隻年輕的綠頭鴨媽媽,帶著剛出生的孩子們穿過校園,熟悉環境,去池塘游泳。
在池塘裡,小鴨子們第一次游泳,玩得很開心。
但是過了半個小時,綠頭鴨媽媽準備回到岸上,這時候發現不對勁了。
因為她可以飛上去,孩子們還沒學會飛,身體也很瘦弱,沒有力氣。
綠頭鴨媽媽繞著池塘的邊緣遊了一圈又一圈,急得嘎嘎直叫,小綠頭鴨也跟在媽媽身後一圈圈游泳。
如果上不了岸,這些小綠頭鴨可能剛出生就會因為體力不支死掉。
王彥老師當時看到後,準備幫它們一把。
如果用網去抓它們,這些鴨子也不知道是幫它們的,或許會受驚逃竄,消耗更多的體力。
所以他們在池塘的邊上,放了一個梯子下去。
綠頭鴨媽媽帶著孩子遠遠地躲著,非常警惕,不過梯子一搭好,它就迅速過來檢察。
之後又把梯子改造了一下,放上三合板,氈布,讓梯子更加的‘鴨性化’,過了兩個小時,太陽都快落下去的時候,終於有小鴨子勇敢地邁出了第一步。
之後這一窩小鴨子就順著梯子,排著隊離開了這個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