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野道:“當時大熊貓面臨的困境遠遠不是竹子開花,沒有飯吃快要餓死那麼簡單。
調查人員過去調查後,在某地發現了兩萬多個捕獸夾。
雖然熊貓沒有什麼食用和藥用價值,所以針對大熊貓的盜獵不太嚴重,但是這些給其它動物佈置的捕獸夾,大熊貓一樣會踩中,稍有不慎就會被夾斷腿腳,重則喪命。
而且當年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普遍很淡薄,有的縣領導都說,人都吃不飽,為什麼還要保護大熊貓?
在一些村民的家裡,收繳了400多張大熊貓皮,還有一些金絲猴皮。”
“臥槽!”
周圍的遊客聽得都驚撥出聲。
400張大熊貓皮,現在野生的大熊貓種群數量有多少?才1000只左右吧?
這麼多大熊貓皮,可以想象它們當年情況有多危險。
“當然,還是有一些老鄉比較善良的,靠山吃山,有著祖輩傳下來的樸素道理,知道可持續發展,雖然當年還沒有這個詞。
遇到熊貓來家裡求援,會提供食物給它們吃。當年保護區沒有方便行走的道路,外來的工作人員對地形不熟,進山調查尋找大熊貓的時候,村民都主動帶隊,還有一些村民直接在一線搶救大熊貓,把生命垂危的大熊貓抬出來。”
方野道:“捕獸夾其實也不是主要因素,最關鍵的還是棲息地的消失和破碎化!
之前說熊貓不怕竹子開花,這是建立在棲息地完整的前提下。
道路鋪設、森林砍伐、農田開墾、水壩建設,熊貓的棲息地被分割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就像是一座座孤島。
原來這座山的竹子開花可以去另一座山,現在因為道路或是農田、森林砍伐的阻隔去不了了,只能乾等著餓死。
這裡就要提到一個人,潘教授。
當時大家覺得竹子開花,熊貓要餓死了,可能把這些野生熊貓都抓起來,人工圈養才能拯救它們,國家計劃建立十三個圈養場,抓了不少熊貓回來。
但是經過潘教授的考察研究,發現雖然有大量的竹子死去,但是遠沒有到讓熊貓餓死的程度。大熊貓死亡的照片,也是在沒有竹子開花的地區。
頂住壓力,寫下研究報告提交上去,表示堅決反對飼養野生熊貓,那樣做只會破壞野生熊貓的種群結構,而且還可能導致它們不再繁殖。
因為報告內容很詳實,圈養場的計劃停了下來。可以說是以一己之力挽救了熊貓族群的命運。”
柳雪晴聽著,有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想想大熊貓都被抓起來圈養,就感覺後果很嚴重。
日本的朱䴉就是前車之鑑,最後幾根獨苗被抓起來,結果沒有成功繁育直接滅絕了。
大熊貓在野外繁殖能力是很強的,圈養環境下一個個都變成了性冷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