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豬一般是秋末冬初發情交配的,這隻奶茶野豬估計就是在追尋愛情的路上迷失了。”
“哈哈哈,原來是這樣嗎,我還以為它到城裡是來找吃的東西的,好像還有點浪漫?”
“園長這麼一說感覺好搞笑,沒找到物件結果自己被抓住了。真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啊。”
“怪不得這麼怕人還要跑到城裡。”
方野道:“野豬出現在城市裡,不一定是它們氾濫了,或者是生態變好了,也可能是棲息地減少破碎,逼得它們要出現在城裡。
至於缺少老虎這樣掠食者的捕食,確實有這方面的原因,不過大自然是有一個綜合的調節能力的,當野豬的數量增加,它們的冬天的食物不足,那死亡率就會升高,春季的繁殖率下降。
疾病也是大自然調控種群數量的一種常見方式,野豬的數量多起來,土壤中留存的寄生蟲就會增加,這樣爆發傳染病導致它們的數量減少。
至於野豬吃莊稼,這也是人獸衝突的經典問題,大家要是關注過我的話,或者來我們動物玩過,可能聽我們講過不少,應該知道一些人獸衝突的應對方式,今天就不展開講了。
還是說一下野豬的生態價值吧!”
野豬的生態價值?
網友們都有些好奇,他們對野豬的印象主要就是吃莊稼,橫衝直撞,還有被人吃!
野豬能有什麼生態價值?作為老虎的口糧?但是現在森林裡都沒老虎了呀。
方野道:“大家關注野豬的時候,可能就是看到它們出現在報道上,比如闖到城市裡啊,偷吃農民的苞米啊,但是苞米成熟的日子就那麼幾天,來到城裡也是一年見不到幾次。
你們有沒有想過,野豬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野外的,它們平時都在幹什麼呢?”
頓了一下,留時間讓網友們思考,接著道:“野豬是雜食動物,它們什麼都吃,平時最常乾的事情就是在地裡刨食。它們用自己長長的鼻子,在土地裡挖來挖去,尋找橡果、草根、種子之類的食物。
在這個過程中,土壤會和種子充分接觸,空氣也可以更好地混入泥土,讓土壤變得更加肥沃健康,生機勃勃,適合種子的萌發。所以它們是相當於大自然的園藝師一樣的存在。
翻出來的泥土裡,可能有一些之前埋在地裡吃不到的蟲子,鳥類也能從中受益,不然它們自己的小嘴是翻不動地的。
野豬的體型龐大,皮糙肉厚,可以在森林中間枝葉茂密、難以行走的地方開拓出來獸道,這樣小麂、獐子、兔子、狗獾之類的大小動物,也可以藉助野豬開拓出的獸道去更遠的地方尋找食物和伴侶。”
“這麼厲害!”
“666666!”
“看野豬的樣子長得平平無奇的,其實背後默默做了不少貢獻嘛!”
“野豬同志辛苦了!”
網友們還是第一次聽到這些話,再看野豬的時候,眼神不太一樣了。
之前對野豬可能是沒什麼感覺,不好不壞,反正自己沒碰到過。
或者是聽多了負面報道,覺得它們吃莊稼有害無益,應該多捕殺一些才是。
說起野豬肉的時候,都嚷嚷著要吃,討論各種做法。
雖然大部分人只是開玩笑,沒有真打算吃的意思,但是也能看出來,大家對野豬其實心裡是很不以為然的。覺得有它沒它無所謂,一種比較戲謔看熱鬧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