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野看到這條彈幕,笑道:“‘殘陽泣雪’同學說的很對,其實每個物種的存在,都是有自己的生態價值的!
當然,討論一個物種的生態價值也是建立在種群數量上的。數量多了需要控制,數量少了需要保護。
野豬的數量到底是少還是氾濫了呢?這個需要放紅外相機做一些資料收集,透過科學的調查才能說到底是多還是少,只評印象或者是農民口述是沒法判斷的。
根據我查詢到一些論文,在很多野豬造成人獸衝突的地區,其實它們的數量還是處於偏低的一個狀態。
可能是因為野豬吃東西比較多,而且聲勢浩大,在地裡留下一片狼藉,給人一種數量多的錯覺,有一個調查裡的例子,就發現一隻野豬媽媽帶著三個小豬崽反覆光顧農田,整個山頭就它們一個豬群,還有幾隻單獨的個體,這樣的數量是經不起捕殺的。”
“777”又問道:“園長,這隻野豬救助好了要放歸野外嗎,我逛了好多動物園但是還沒見過野豬呢。
要不然就留在動物園裡,給遊客做科普吧!我覺得挺好的!”
方野道:“還是要放歸的,畢竟它也是急著找老婆繁育後代嘛。
不過放歸之前,我們要做一些準備工作,首先需要對臨海周圍的環境做一下調查,看看野豬的分佈情況,看看哪片區域有妙齡母豬再放歸,不然放回去以後它找不到老婆又要闖到城市裡。
順便和附近的農戶做一些宣傳教育,幫他們做一些防禦野豬的措施,和政府討論一下給農戶的補償機制什麼的。”
野豬畢竟不是重點保護動物!
不是重點保護動物的話,賠償起來就有些麻煩。不過市裡對動物園還是很重視的,綠色生態的城市也能加形象分,做做努力,應該可以推進這方面的工作。
對於野豬這種可能會造成頻繁人獸衝突的動物,放歸工作需要格外謹慎一些。
說這麼多也有些累了,瞅了一眼奶茶野豬,又從食物筐裡拿出兩根苞米,把門開啟一道縫丟到了籠舍中間。
奶茶野豬樂顛顛地小跑過來,估計看了方野呆在這裡這麼久也沒出啥事,心情放鬆了一些。
這回沒有帶回角落裡,而是直接在原地吃了。
先是把蹄子伸過去,踩住苞米的邊緣,接著低下頭用長長的鼻子把苞米葉子拱著剝開,接著啃起了玉米粒。
網友驚訝道:“原來是這麼吃苞米的?還知道要把葉子剝開的。”
“我以為是直接咬碎了吞呢,這還挺挑呢,只吃玉米粒。”
方野笑道:“玉米芯也是吃的!只不過會把種子吃完了再吃芯。玉米是野豬很喜歡的食物,澱粉含量多,對它們的身材有塑形的作用。
好了,那大家還有什麼要問的嗎?沒有我就下播了?”
“園長再見!拜拜!”
“謝謝園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