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商戰也講兵貴神速。如果大明海商們的糧船湧入日本諸港,那戶部就沒得賺了。
果然,沒等朱祁鈺想完,沈翼又提議維持海運管制,暫時將向日本賣糧的生意由朝廷壟斷。
朱祁鈺點點頭,這次大戰國庫消耗也很多,如今讓戶部回回血,也是人之常情。
不等其他人說話,朱祁鈺主動吩咐道:“清查土地人口,更新黃冊,這件事情我壓了好幾年了吧。
今年把日本打下來,明年調整一下府道州縣,完成人口的遷移。
後年,也就是景泰十年,清查土地人口,更新黃冊。”
這倒是沒人有意見,黃冊本就是十年一更新,這幾年因為疆域擴張太快,人口變動頻繁,所以壓了幾年。
待打下日本,方圓萬里的疆域內,人口密集的地方基本都歸屬於大明瞭。
也是時候進行一次徹徹底底的人口、土地大清查了。
見眾人都沒意見,朱祁鈺又補充道:“咱紫禁城三大殿不是燒沒了嘛,我也不想勞民傷財再重建它了。
日本的金、銀、銅礦極為豐富,我的意思是,把銀礦、銅礦運回京師,鑄成銀幣、銅錢,流通全國。
至於金礦嘛,我打算鑄成金幣,在謹身殿原址建座大型金庫,把這些金幣儲存起來。
這些金幣叫做儲備金,輕易不可動用。待朝廷遇到大難處了,再將其啟用救急。
以本朝的國力之強勢,應該是用不大到了。就當是給子孫留個後手吧。”
出乎意料的是,重臣們沒有多想,便齊齊高呼聖明瞭。
朱祁鈺有些錯愕,不過轉念一想便明白了:攻下日本,得到的好處都給朝廷公用了。皇帝只是想支配一下所得的金礦,大臣再反對就有些過分了,總不能什麼都不讓皇帝碰了吧。
再說了,就這些金子皇帝也只是要貯存起來,留給子孫後代備用,也算是公用,並不是皇帝要自己拿去揮霍。
重臣們摸著良心,多多少少還是有些心疼皇帝的,畢竟連陵寢都不建了,再四處堵截皇帝那就不忠不義得太明顯了。
見沒人反對,朱祁鈺做了具體指示:“那就立即開始建設庫房,由內帑出資,內官監和工部共同建造,材料使用漢白玉,不要使用木頭,以防火災。
建成之後,一個大門,六把鎖。司禮監、御馬監、內官監、工部、戶部、都察院各掌一把鑰匙。
庫房開啟,需皇帝或太子親自批准,由六個監區域性院共同開鎖。”
大臣們也沒有意見,皇帝喜歡怎樣就怎麼唄,鄭重謹慎點也好。
人們想不到的是,日本第一大金礦,菱刈金礦,每年可以產金三四萬兩。第二大金礦,佐渡金山,每年可以產金一萬兩左右。
光這兩個礦,每年就產四五萬兩黃金。
大明現在一兩黃金兌十五兩白銀左右。
四萬兩黃金,就能換六十萬兩白銀,只要二十年,儲備庫的黃金的價值就會超過千萬兩白銀。
這還沒算其他金礦的產量呢。
銀、銅作為流通貨幣,黃金給子孫作為戰略儲備,是朱祁鈺一開始就定好的計劃。
打的就是資訊差,等百官意識到日本的黃金儲量何其巨大之時,再想反悔已經晚了。
大臣們不再糾結這個問題,何文淵站出來問道:“聖上,殿試已經結束,新科進士們如何授官,詹事府屬官如何遴選,請聖上示下。”
朱祁鈺點點頭:“我的意思是,南京的詹事府屬官也和北京詹事府一樣,完整配齊。兩個詹事府一南一北,都是太子屬官,都要盡心輔佐太子。眾愛卿以為如何?”
眾人聞言,皆稱頌聖明。如此一來,太子屬官的名額擴大了一倍,可以有更多人得到好處了。
只要皇帝不怕太子勢力過大,臣子們自然也是沒有意見的。
接下來,朱祁鈺點了王文為北京詹事府詹事,何文淵為少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