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國或者地區,只要達到百萬人口以上的體量,就很難徹底征服。
尤其是從外部殺將進來,一時之間是很難殺的死的。
所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挑動敵人內鬥。
如果敵人的首領再信奉攘外必先安內,那就更加完美了。
朱祁鈺也不清楚足利義政與足利成氏這兩人到底是怎麼想的,但對足利成氏來說,足利義政的父親與其有殺父殺兄之仇。父債子還,天經地義。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朱祁鈺就堅信足利氏這兩支脈達不成和解。
這就苦了漢城這幫大佬,皇帝發話要支援鎌倉幕府,大家便只能排除萬難,將戰略物資輸送過去。
鎧甲、兵器、大炮、火藥,甚至還有藥品、茶葉等物,要在海上航行三千多里,中間不能經停堺港等處補給,要直接運到鎌倉去。
韓明澮雖然非常積極想立功表現,但這要求實在過於難為人了:“安國公,我們的鎧甲和兵器多的是,畢竟幾場大戰下來死了那麼多將士,他們留下的兵器、鎧甲多到沒處放。
但是大炮、火藥我們不夠用了,而且日本的關東離我們太遠了,我們朝鮮水師的船隻根本無法勝任。
您不能拿我們當三寶太監下西洋的船隊使用啊。”
徐亨點點頭:“那你們準備兵器、鎧甲吧,還能用的火器、火炮也都收集起來,準備越多越好,然後將其交給駐紮在釜山的明軍統一分配。”
徐亨做了讓步,韓明澮也不好再堅持,連忙點頭答應了下來。
其實援助鎌倉幕府在徐亨心中也是次要的,更重要的目的是收繳朝鮮的兵器、鎧甲,將其集中到釜山,然後一小部分用來支援鎌倉幕府,大部分給明軍使用,用不完的由山東水師運回去。
這就是當年秦始皇的策略: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
如今收走朝鮮的兵器、鎧甲、火器、火炮,可以有效防範其日後反叛。
……
四月十五日,一早。
朱祁鈺起床一看,又是陰雨連綿。
今年這麼多雨,朱祁鈺也有點急了。一旦京畿和山東、山西洪澇不斷,弄不好要生民變。
山西生民變倒還好,若是山東生了民變,還挺麻煩。
朱祁鈺翻來覆去想了半天,好容易等到淺雪、素汐、玲瓏三人抬著一大盆魚進來。
“大早上就燉魚吃?”
淺雪笑道:“我們忙活了一早上,就是為了給夫君好好補補。這雨又要下一天,吃點熱熱乎乎的,然後咱們接著睡。”
朱祁鈺自嘲道:“大明的國體設計得真好,皇帝不上朝,照樣運轉自如,還沒有權臣篡位、武將造反。”
淺雪問道:“那太祖制定的這一套國策就沒有什麼缺點嗎?”
“從統治者角度看,太祖已經設計的很完善了。非要說缺點的話,大概有三,一是對宗藩過於優待,若不強硬扼制,必將成為朝廷和百姓的沉重負擔。
二是這個戶籍、衛所制度,導致底層百姓生活得極為艱苦。稍微有點風吹草動,百姓就一批一批地造反。
王朝前期還好,到了末期,朝廷就被民變活生生拖死了。
三是,太祖以大元為中華正朔,導致整個思想體系從根子上就爛了,就跟司馬氏以孝治天下是一個意思了。
導致的後果,就是上至皇帝,下到文武百官,開拓進取之心嚴重不足。
後世之人,必然會笑話大明的疆土過小,而且毫無開拓之心,疆域反而還比不上一千年前的漢唐了,真是越活越抽抽。
別的也就沒什麼了。對我們來說,太祖真是個好祖宗,他是真為自己子孫著想,跟宣廟完全是兩個極端。
咱們英明神武的宣廟大皇帝,是另一套人生觀:我自己痛快了就行,後世子孫怎麼辦,無所謂,和我有什麼關係呢。
說句自戀的話,我跟太祖是一路的,別看我天天在家待著,但我是真心為子孫著想的。”
淺雪笑道:“您跟太祖的勞動強度,可真是天壤之別,不可同日而語。聽說太祖早朝、午朝從不間斷,起早貪黑的處理奏本,一個人能幹好幾個人的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