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宜笑道:“臣推測,安南的戰事,很可能會向‘兵貴神速’的由來典故靠攏。”
朱祁鈺好奇地自言自語道:“由來典故?曹操打敗袁紹,殺掉其長子袁譚之後,袁尚、袁熙北逃,投奔烏桓首領蹋頓單于。
上至曹操,下至將士謀臣,均無戰心,都想退兵回家。
郭嘉非要說什麼:兵貴神速,今千里襲人,輜重多,難以趣利,且彼聞之,必為備。不如留輜重,輕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然後曹操就被郭嘉硬逼著扔下輜重,千里奔襲,在無糧無援無退路的情況下,大老遠跑去送死了。
據說這一戰把曹操噁心壞了,他那心裡比我還苦。”
何宜點點頭:“曹操率大軍穿越荒山野嶺,奔襲上千裡,幾度陷入絕境,歷經艱險,但最終一戰成功,徹底攻滅了袁氏。
即使戰後班師回朝,曹操依舊不認同郭嘉的戰略,大肆封賞當時提出勸諫的官員。
直到赤壁戰敗,曹操率領殘兵敗將北返之時,才感受到了郭嘉非要盡滅袁氏、鞏固北方的一片苦心。
如今聖上心態和曹操差不多,覺得靖遠伯過於冒險。但是張遼破陣斬蹋頓,烏桓和袁氏的聯軍敗的那個慘啊,一戰就徹底崩潰,全打沒了。”
朱祁鈺若有所思。
何宜又補充道:“臣講句關起門來才能說的話,其實安南軍隊的戰力,比麓川差遠了。
麓川是軍國制度,全民皆兵,又有豐富的露天銅礦、鐵礦,所以鎧甲極為精良。安南就是人稍微多點,其實戰力差得遠了去了。
靖遠伯在南方征戰多年,對南方各國的軍隊戰力有非常清晰的把握,所以才敢如此行事。
聖上之所以覺得安南很厲害,朝中大臣之所以畏懼安南,還是因為當年禍國奸佞實在太不堪了,把大明的國威和臉面都丟盡了。”
何宜不敢直接說宣廟,只能以三楊等禍國奸佞為掩護,但朱祁鈺倒是都聽明白了。
朱祁鈺被說服了,王驥這個人,在北打韃靼,在南打麓川,到哪裡哪裡打勝仗,確實非常厲害。
“如果咱們三四個月內打崩安南主力,太宗的時候還打了七個月呢。到時候我的威望,哎呀,有點不敢想啊。”
高瑤在一旁稱讚道:“取勝之後,聖上重賞靖遠伯、寧陽侯等人,朝中人心也會變得更加安定。到時候君臣和睦,大明又有新氣象。”
朱祁鈺點點頭,這話不錯,連恭讓皇帝最倚重的統帥王驥、陳懋都得到重用、厚賞,其他的恭讓皇帝親信就更不必擔心被清算了。
當然了,前提是你們得好好打仗立功。
朱祁鈺問出了最後一個問題:“王驥選擇出其不意突襲的話,那些藩屬國、宣慰司的軍隊能與其呼應作戰嗎?”
何宜回道:“肯定能啊,聖上不是早就跟占城、瀾滄等國的特使談妥了嘛。尤其是占城國,他們的前任國王現今還正在安南當俘虜呢。
如此奇恥大辱,人家比咱們可著急多了。
那些宣慰司土官就更不用說了,靖遠伯在南方蠻夷中的威望,遠超想象。
若換了別人為統帥,可能指揮不動那些蠻夷。但是靖遠伯嘛,都快被他們畏若神明瞭。”
“好,那我就等著靖遠伯大軍旗開得勝了。
曹操兵貴神速,一統北方,我也兵貴神速,一統南方。
到時候把靖遠伯封在麓川故地,咱們安安穩穩去開採銅礦,開展全國範圍內的貨幣轉換。”
商量完之後,朱祁鈺就不愁了。
吩咐何宜將軍報發往兵部之後,朱祁鈺便樂呵呵地回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