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後如果沒有了這部分衛星資源份額,所有的軌道資源都只能夠和那些航天先發國家一樣。
依據“先登先佔”原則,誰先到了就算是誰的。
“這個問題,和我們關係不大。”
張星揚對這個問題,並不是很上心。
實際上,要不是考慮到國際影響,過去三年的時間,也不會才進行了一百次衛星發射發現。
按照鴻雁火箭的發射回收效率,已經能夠實現三天一發射。
也就是說,如果真的要和其他人展開航天競賽,搶奪衛星軌道資源。
目前,國內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之內發射超過一百二十次!
要知道,鴻雁火箭目前一次發射就可以攜帶超過四十顆通訊衛星!
一年之內,就可以發射差不多五千顆低軌道衛星。
而且目前鴻雁火箭的回收重複使用率已經達到了八次,一百二十次發射只需要十五枚一級火箭。
成本相比較於傳統火箭發射模式,要低上一大半。
目前沒有這麼幹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內航天產業,缺少足夠的從業人員。
沒有那麼多的人,來從事衛星發射昇天之後的一系列工作。
雖然從三四年前,張星揚就投入了一大筆錢開展高校合作,力求培養出更多航天方面的人才。
不過目前,還是沒有那麼多的人給他用。
最近這兩年,國內幾所重點的航天大學的相關專業,都在進行大規模的擴張,招生人數相比較於從前,更是擴大了數倍。
有點像是10年左右的土木擴招和16年左右的計算機擴招。
但是想要等到第一批擴招之後的大學生畢業參加工作,最少也是兩三年之後的事情。
這兩三年,張星揚基本上都不太可能有很多航天方面的人給他用。
這也是沒有火力全開,進行衛星發射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們的二期工程暫時還沒有完成,不是那麼著急。”
“三期工程需要考慮的東西太多,還不知道會怎麼樣呢。”
張星揚對於未來的衛星軌道資源並不是很著急。
畢竟目前這些覆蓋國內的數千顆衛星所在的軌道,已經足夠他們用上幾十年時間了。
三期工程想要覆蓋全球的設想,不僅僅需要技術的考慮,更多要考慮國家之間的關係。
即使是一向信心十足的張星揚,都不覺得這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
這件事在他的心裡,優先順序別也是比較靠後的。
屬於是十年之後,才會考慮的事情。
“這件事情,你就不要操心了。”
“除了這些,沒有別的事情了嗎?”
張星揚安慰了楊藝一句,然後隨口問了一下。
“還有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