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曹州濟陰的單家也是官宦世家。
單雄信的祖父單登,曾助北周宇文氏統一北方,戰功卓著,官拜護國大將軍,奉命駐守東昌府。
單雄信的老爹單禹,世襲父職,仍守東昌。隋開皇元年,隋將李淵率部攻周,兵圍東昌,單禹與之血戰七晝夜,城破後被俘不屈被李淵所殺,單李兩家的積怨由此開始。
單禹被殺之後不久,北周滅國,單家不敢在山東久留,單氏一家由家將保護出逃,輾轉來到山西潞州。因為單家世代官宦,出逃時攜有大量金銀,流落山西潞州以後,蓋莊園、置田地,在此定居下來。這就是評書裡說到的二賢莊。
隋一統天下之後,對於北周舊將的家人不再追究。單雄信老母又想念家鄉,於是單雄信便跟大哥單雄忠便帶著老母回了山東曹州老家,然後才有了與徐世勣交好的機會。
單雄信自幼習武,在山西居住十多年,憑藉自己手中一把【金釘棗陽槊】打出了赫赫威名。因為髮色赤紅,綠林人稱『赤發靈官』。
一個從小就舞刀弄槍的傢伙,隨老母回了曹州老家怎麼能閒的住?安定下來沒多久,單雄信又開始呼朋喚友、擺宴設擂,硬是靠自己強橫的功夫爭了個山東綠林瓢把子。
在來整了解的有限資料裡,對單雄信這個人的評價褒貶不一。
其中關於李世民不顧徐世勣苦苦相求,固執己見的斬了單雄信,就有好幾種說法。
要知道在歷史上唐朝大將中,有許多將領都是出自瓦崗軍,比方秦瓊、程咬金、徐世勣、魏徵、王伯當、侯君集等不下十數人,可令人驚訝的是,在李世民要殺單雄信時,為單雄信求情的卻只有徐世勣一個人。尤其是秦瓊和程咬金,更是跟單雄信在入駐瓦崗之前就相識相交、情同手足。
依照《隋唐演義》的說法,秦瓊等人都與單雄信是金蘭之交,有著過命的情誼,尤其是秦瓊遭難的時分,還曾得到過單雄信竭力協助。
那麼秦瓊和程咬金為何不為他求情呢?這可就說來話長了。
世人都知道,瓦崗軍是由翟讓一手創立。開始僅僅一幫打家劫舍的草寇,底子就沒有稱王稱霸的志向。此刻的單雄信和徐世勣也是綠林好漢,以殺人越貨為生,他們二人是老友,所以一同加入了翟讓的麾下。
至於瓦崗軍真正強大起來,則是李密的功績。李密出身官宦之家,曾祖父是西魏八柱國之一的李弼。李密自己又長於策劃,先是率軍擊殺了隋朝大將張須陀,接著又率軍奪取了洛口倉。在他的影響下,一大批原隋朝的將領、高官以及當地豪強這才紛紛加入瓦崗軍。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又所謂“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此刻的瓦崗軍內部就分成了兩個派系。
一是以翟讓為首的綠林好漢派,另一個則是以李密為首的原隋朝將領、高官和地方豪強的爭奪天下派。
有了不小的地盤之後,兩派的摩擦便更加突出、勢同水火。關鍵時刻,翟讓這邊還出了叛徒,即是單雄信。在單雄信的合作下,李密借酒宴擊殺了翟讓全家,重傷了徐世勣,兼併了翟讓的勢力。
雖然翟讓死了,可兩派的隔閡卻並未消失,單雄信雖然背叛了翟讓,卻依然沒有辦法融合到李密一派。
以後李密與王世充在洛陽鄰近激戰,手下依仗的內軍(秦瓊、程咬金、羅士信、裴行儼)丟失殆盡,又是在這關鍵時刻,單雄信率領的部隊卻按兵不動,致使李密慘敗,領地盡失。
經過這兩件事以後,在秦瓊、程咬金心裡,一個背叛舊主,見死不救的人,單雄信早就不再是自己的兄弟。
所以李世民要殺單雄信時,他們不求情也就可以理解了。
還有一種說法是,單雄信是個有原則講義氣的人。
都說“殺父之仇,不共戴天”,更何況李家還是連抓帶殺了單雄信的兩個“父”。
李淵殺了單雄信的老爹單禹,李世民則是抓了他的“岳父”王世充。
如此情況之下,如果單雄信為了活命而投靠唐軍,豈不成了“認賊作父”?所以單雄信至死不降。
單雄信到底是背情棄義還是任俠仗義,對於來整來說無從知曉。其實也完全沒必要現在就去關注這些細節。
因為當務之急是私鹽這門生意,如果想在山東地界走的通暢,就離不開單雄信這個山東綠林瓢把子的支援。
至於以後用不用他,還是怎麼用它,到時候再說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