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邊找了一個當地人打聽,讓來整大吃一驚的是,當地人竟然說村裡沒有一個叫羅士信的人。
“難道出了什麼岔子,羅士信已經不在羅家峪了?”來整心中暗想。
倒是徐世勣還算冷靜,謝過當地人之後,輕聲提醒來整:“公子,鄉村野民的大名只不過是登記戶籍所用,在村裡一般都不會稱呼大號,只喊小名的。”
來整一拍腦袋:“世勣兄說的有理,我怎麼忘記了這個茬口,去村裡問問裡尹便知誰是羅士信。”
平日裡山野百姓之間都是“二狗子”“牛蛋子”的互相稱呼,就算是隔壁鄰居都不一定知道登記在官府戶籍上的大名叫啥。
如果問誰最清楚村民的大名,非裡尹莫屬。
裡尹,也叫里正,職責跟現代的村長相當,負責掌管戶口、賦役等事務。
最早在春秋時,已有里正一職,《論語·里仁》:“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注:“一里八十戶……其有辯護伉健者,為里正。“
裡尹是朝廷最基層的官員,也是吃朝廷俸祿的,在自己居住的村裡都有專門的辦公地點,找起來可就容易的多了。
來整等人在羅家祠堂旁的一間房子裡見到了羅家峪的裡尹,徐世勣上前告知來意。
“羅士信?”裡尹重複了一句,歪頭想了一會說道:“貴客稍等,小老兒要去翻看一下籍冊。”
“老人家請便。”徐世勣拱了拱手,回應一聲。
過不多時,羅家峪裡尹走出房間,訕然道:“貴客原諒,小老兒查閱籍冊才想起來,羅士信原來是東頭的二尕子。這孩子自小父母雙亡,很多年沒人喊過他的大名了。”
來整問道:“老人家,這羅士信如今可還在村裡?”
裡尹苦笑搖頭:“這孩子生下來就是個憨子,後來又剋死了爹孃。為了下土安葬,還賣了老屋。
加之這孩子從小飯量極大,一個人能吃三五個大人的飯量,村裡沒人願意收留他。
還是小老兒可憐他,在山上給他收拾了一個山洞容身,隔三差五的還給他送點吃食和鹽巴。
前兩年,小老兒看他也有把子力氣,就介紹他給山南的盧家放牛去了。
小老兒身子骨不行了,沒辦法翻山越嶺,這兩年也沒去看看他的情況,也不知這孩子還在不在盧家。”
來整跟徐世勣對望一眼,拱手謝過羅家峪裡尹:“多謝老人家告知,我等這就去盧家找找看,還請老人家指點指點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