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讓從國公府走的時候,一手提了一個五斤一大包的炒茶,滿臉得意而去。
來整坐在桌旁,狠狠的灌了一口冷茶,得意之色也是浮在臉上。平白撿了個未來軍神,而且還是一個很重義氣的忠義之士。
歷史上李密宴殺翟讓之時,曾下令將徐世勣一同處死,當時是單雄信從旁苦苦哀求,這才保住了徐世勣的一條小命。
武德二年,李密被王世充擊敗,瓦崗寨英雄解散,李密敗走投唐,而單雄信因為親哥曾被李淵射殺,所以率人投了王世充。
當時,徐世勣依然佔據著“東至於海,南至於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的廣大地盤兒。他對長史郭孝恪說:“魏公既歸大唐,今此人眾土地,魏公所有也。吾若上表獻之,即是利主之敗,自為己功,以邀富貴,吾所恥也。今宜具錄州縣名數及軍人戶口,總啟魏公,聽公自獻,此則魏公之功也。”
意思是說:魏公(李密)已歸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獻地,是自邀功勞而彰主公敗績,還是把土地人口軍人數目造冊,總啟魏公,讓魏公自獻,這就是魏公的功勞了。”
李淵聽說徐世勣使者前來,趕緊召見,一打聽居然只有給李密的信,很感奇怪。使者詳細道明原委,李淵大喜,認為徐世勣“感德推功,實純臣也”,馬上下詔授徐世勣黎陽總管、上柱國,封萊國公,不久又加右武侯大將軍,改封曹國公,賜姓李氏,賜良田五十頃,甲第一區。
李密投唐後不久,又藉機反叛,結果在桃林被盛彥師斬殺。李淵認為徐世勣曾經跟隨過李密,就派人將李密造反的情況告訴了徐世勣。
徐世勣聽說李密被誅,上表請求容許他收葬故主,唐庭詔許。徐世勣服重孝,與從前僚屬舊臣將士隆重地把李密安葬於黎山之南,墳高七仞,以君禮葬之,朝野聞訊都讚歎他的忠義。
後來,死不降唐的單雄信,因王世充戰敗而被擒。徐世勣得知,親自前往,苦口婆心勸說單雄信放下恩怨,投唐而保命,被斷然拒絕。
最後在刑場上,徐世勣揮刀割下自己身上一塊肉,給單雄信吃下,並說道:你我兄弟一場,但是自古忠義難以兩全,我卻不能陪你上路,就讓我的肉跟你一起上路吧。二哥也不用擔心身後事,今後你的子女由我來照顧。
此等義氣怎能不讓人感嘆。
十斤茶葉就能換得如此良將,還有什麼能比這個更讓人開心的?怎麼能不浮一大白?
翟讓已經跟來整說好,回到東郡就去徐家找徐蓋說說,如果不出意外的話,很快就會有訊息傳回來。
大隋朝時期,由於運河開通,商品流通迅速,商人們的財富急劇增加。可是,即便商人非常有錢,但是也改變不了他們社會地位的低下。
徐世勣從小就有大志向,他可不想跟自己父親一樣,一輩子做個低賤的商人。
於是他習文練武,精研兵書,就是為了有朝一日可以出人頭地,覓相封侯。
可是作為一個商人的兒子,想要出人頭地談何容易。除了自己有一身本領之外,更需要機緣和賞識。
就算是你才比張良,武比韓信,沒有人發現你的才華,不給你發揮的舞臺,整天憋在家裡,也早晚是懷才不遇鬱鬱而終的下場。
徐世勣很早就跟翟讓說過,想要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如果能遇到從軍的機會就更好了,憑著自己識文斷字,就不可能只做一個大頭兵。有個好的起步,再憑藉自己的謀略和軍事才華,一定可以脫穎而出。
想法很美好,真正想去實現又豈是那麼容易?大隋朝的徵兵制度在沒有東征高句麗之前還是很嚴謹的,一個商人子想要從軍說得上是千難萬難。
現在來整想要建立自己的班底,這對躊躇滿志的徐世勣絕對是個不容錯過的好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