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皇帝是不可能眼看著蜀中成為唐吉的一言堂,自從封官土司之後,也從京城中抽調人手前往蜀中任知州一職。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讓新任的知州大人和唐吉相互制衡,以達到既能讓他心甘情願為朝廷效命的目的,也不至於讓唐家一家獨大,到最後自信心膨脹之下生出什麼非分之想!
於是第一任知州大人就被派來蜀中。
可是還沒等皇帝暗自慶幸自己這一招的高明呢,新任的知州大人就在半路上暴斃了!或許是因為不堪旅途勞累,也或許是因為懼怕蜀中蠻夷的兇悍,所以這位新任的知州大人就這麼英年早逝了,留給眾人的是無盡的猜想。
皇帝沒有任何悲傷,反而有些憤怒於此人的膽小如鼠。因為在剛決定派出知州前往蜀中的時候,整座朝堂上竟然沒有一個人敢於毛遂自薦,反而是出奇的安靜。原本那些個平日裡一張嘴總是停不下來,不是彈劾這個就是狀告那個的官員們,此刻紛紛屏氣凝神,生怕會因為他們那張嘴而招來無妄之災。
最後皇帝沒辦法了,只好點名。
可讓人稱奇的一幕又出現了!
整座朝堂,凡是被皇帝點名的大臣一個個的不是推說自己身體有恙,便是說家中老母快要不行了...總之,各種各樣的介面層出不窮,讓人啼笑皆非。
無奈之下,皇帝也只好讓眾人推舉一人出來擔任這個職位,於是第一任的知州大人就這麼產生了。可是讓人沒想到的是,人還沒到蜀中就死了!
盛怒之餘,皇帝只能重新委派一人前去蜀中,不過礙於前一次朝堂之上的奇觀,所以這次他並沒有讓眾人推舉了,而是直接用下聖旨的形勢來強行命令一個人去!
高喜就這麼不情不願地被下了聖旨。
接到聖旨的當天,高喜不僅沒有如同他的名字一樣歡歡喜喜,反而有種即將被拉上刑場砍頭的悲喪情緒。他時不時在心中捫心自問,是不是因為高喜這個名字讓皇帝覺得倍加喜慶,沖淡了一些因為前一任知州大人死去的悲傷,所以才被選中前往蜀中任職?
不過既然聖旨已經下了,想要拒絕是絕對不可能的!雖然本朝沒有過拒絕聖旨的先例,不過在前朝還是有的。只是這種行為所產生的後果卻不是他能承受的,所以也只能連夜收拾東西,帶著一副與世長辭的心態前往了蜀中。
蜀中之地易守難攻,就連趙有仁當初都沒有動過要打蜀中的心思,而是在立國之後加封了一個土司的官職給唐家用以收攏人心,這才讓此地成為了大秦的一份子。
或許當年唐吉的想法只是做一個安分守己的好公民而已,並沒有動什麼爭奪天下的心思,所以這才心甘情願地接受了皇帝的封官。不過還好,皇帝並沒有讓他派出質子前往京城,也沒有將他調往別處,而是仍舊留在蜀中當他的土皇帝。
蜀中是唐家的蜀中,可現在皇帝要派來一個知州與他共同分享這塊蛋糕,這就讓唐吉有些不開心了。
不過不開心歸不開心,既然已經效忠了大秦,那就要接受皇帝的指示。
所以唐吉就這麼不情不願地接納了一個同樣心不甘情不願的人來這裡當了知州。在外人看來,兩人同屬官員,而且品階不相上下,應該能很好地相處才是。
可事實上卻是兩人誰都看不慣誰。
唐吉不喜歡蜀中多出一個只會之乎者也的文官來協助他處理公務。而高喜也不喜歡整天說話都匪裡匪氣、宛若生活在土匪窩裡的唐吉!
所謂兩看兩相厭便是如此了吧?
可不喜歡歸不喜歡,看不慣也歸看不慣。在大秦強大的武力震懾下,唐吉不覺得蜀中有能力抗衡皇帝,所以只能捏著鼻子認了這件事情。
知州上任之後,自認為沒那本事壓住唐吉,所以也就並沒有如同唐吉所預料的那般對任何事情都指手畫腳。反而整天縮在府裡苦讀詩書,看樣子是想要當一個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書生了。
唐吉高興壞了,又觀察了幾天之後,終於在這一天派人請來了知州大人赴宴。豈料這個知州居然要將書生的秉性堅持到底,絲毫不給他這個面子,還放出話來說:“豎子莽夫,不與為謀!”
於是唐吉單方面建立的塑膠友情就這麼硬生生地被高喜給掰裂了。從此以後兩人就算見面也只裝作互不相識,就更別說在一起辦公了!相信他們心裡想法基本上都是一致的:你走你的陽關道、我過我的獨木橋!咱們互不干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