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由於經濟危機的蔓延,美元開始大幅度地貶值,而美國在出現貿易赤字的時候卻無法履行此前會議上的承諾——兌換黃金的業務。但各國政府和主要銀行之間還是將黃金的結算貨幣定位在美元身上,這使得美元匯率與黃金價格的走勢出現了負相關性——作為各國外匯儲備的美元一旦貶值,就會使得各國政府丟擲美元換回具有保值性的黃金,從而使得金價上揚。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元與黃金的固定匯率終於無法再實施下去了。
1975年,“以自我為中心”的美國又尋覓到了符合自己利益的關係——與原油掛鉤。
於是美國與歐佩克(包括伊拉克、伊朗、沙特、委內瑞拉等原油出口大國)進行多次磋商,終於達成了只以美元進行原油貿易的協定。
也就是說,美元成了國際原油計價和結算的貨幣,原油價格的上漲會增加市場對美元的支付需求,從而使得美國的名義匯率上升。
而與此同時,美國也同樣是世界上的原油消耗大國,所以,美元的實際匯率也會跟著上漲。
這就使得市場上產生了以下情況:買入美元→買原油→原油支付需求增加→匯率上揚。
這本是一件利好美元的事情,可物極必反,事實上,原油價格的不斷上漲,卻為美元匯率的上漲帶來了壓力。
即原油價格上漲→各行各業的運營成本增加→其它商品價格上漲→居民的消費成本加大→儘量減少消費需求→消費者信心指數下降→美國經濟呈現放緩乃至衰退跡象→匯率下降→美元貶值。
而美元的貶值雖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美國的出口以及刺激市場的投資活動,但卻降低了以美元計價的原油生產國增產來抑制油價的意願,並帶高油價,即美元貶值→以美元計價的原油價格下挫→原油生產國減少產量(市場需求不曾降低)→原油供不應求→油價上漲→刺激市場的投機活動→推高油價→美元匯率走強。
為此,美元與原油的關係在不經意間開始了類似“蹺蹺板”似的負相關征程。
但是石油美元不對稱性導致其權利和義務分離,美國製造權利(美元)。維護美元信用和威懾力(美元武力),石油生產國提供義務(石油),只要美國的武力仍然可以征服世界,你持有美元就可以兌換任何人的石油資源。
透過鎖定石油,美國人享受欠債填寫美元支票的權利,負有維護美元信用和美元武力的義務。
只要世界的原油還在用美元交易。石油本位的美元就不會垮。
一旦美元換石油的權利受到侵害,美國有義務維護美元武力(震懾力)。所以儘管伊拉克戰爭讓美國耗費巨大人力物力。但是凡事挑戰石油本位的活動必須嚴厲打擊,所以說美國不是無緣無故打擊他們。
美元要麼因為美國武力不足以保護石油本位失敗,要麼美元信用不足失敗,在實際國際活動中,武力失敗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只要有石油本位,美國有集合全球的力量打擊任何挑戰石油本位的一切活動。
所以美元很難迅速崩盤。
但金龍電池的出現,讓中俄兩國看到了將美國人挑下馬的曙光。
即將成立的歐亞新能源投資銀行。無疑是對石油美元這一國際金融體系的重大挑戰,至於分出百分之三十的股份向世界各國募集,顯然中俄兩國做出了讓利的選擇。
沒有誰不會對投資這家銀行感興趣!
特別是在它與新興能源體系繫結的情況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