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後,在一片黑暗的影片中出現的是一個又一個的畫面:
138.2億年前,宇宙大爆炸。
四大基本力:引力、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
40萬年之後,宇宙背景輻射。
第一批恆星誕生。
第一批星系誕生。
然而以氫氦為主的星系沒有誕生生命的基礎,只有在恆星坍縮之後形成重元素的基礎上,才有了生命與文明誕生的可能。
影片中的畫面閃得更加快了。
“45.7億年前和45.4億年前,太陽系與藍星分別誕生。”
“35億年前,太古宙生命起源。”
“5.7億年前,古生代脊椎動物。”
“2.25億年前,中生代爬行動物。”
“7000萬年前,新生代哺乳動物。”
“……”
“第四紀之後,人類形成。”
看到這裡,不少人心中仍存疑惑:
“這個影片,究竟想要表達什麼?”
隨後,一個佔據了螢幕四分之三長度的問句出現在影片中:
“人類,真的是唯一嗎?”
之後,影片的視角拉昇,同時畫面下方的名稱與數字不斷變化:
“太陽系,恆星數量級:10^0。”
“銀河系,恆星數量級:2*10^11。”
“可觀測宇宙,恆星數量級:1*10^21。”
短暫的停止後,那句話再次出現在螢幕上:
“人類,真的是唯一嗎?”
早在聯邦前,馬瑞卡洲的藍星生物學家德克·斯庫茲已經確定了二十幾顆可能比藍星更有利於生命的系外行星。
透過凌日法和多普勒光譜學法推測,僅在銀河系中就有110億顆潛在的適於居住的類地行星,如果把大量的紅矮星算進去的話,這個數字會上升到400億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