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親自統御大軍,匯合了姚平仲部之後,總兵力逼近四萬人,加上各地民夫青壯,如果願意的話,完全可以對外宣稱十萬之中,當得起聲勢浩大四個字。
這一日前方就是渭州,再往前就是之前宋軍固守的鎮戎軍。
正在趙桓打算繼續前行的時候,突然有一員年輕將領自北而來,拜見趙桓。
“臣名叫吳璘,官居宣贊舍人。”
趙桓微微一頓,“吳璘,朕大軍馬上就要進入渭州,經略相公王庶已經在恭候朕的到來,你卻繞到了文武諸臣的前面,有什麼要緊事情?”
吳璘沒敢抬頭,只是道:“臣,臣奉命報捷!”
“奉何人的命令,來報什麼捷?”
“臣奉了都統曲端的命令,向官家報平夏城大捷。”
聽到這話,還沒等趙桓開口,身後的老將楊惟忠立刻湊上來,面露驚喜,“吳二小子,平夏城拿回來了?”
不愧是西軍的老古董,楊惟忠的一句話,讓吳璘大喜,連忙用力頷首,“好教楊老太尉得知,我兄長吳階已經襲取平夏城。”
楊惟忠一聽喜得眉開眼笑,揚天長嘆,“果然回來了。”
一轉頭,對著趙桓竟老淚橫流。
“官家,實不相瞞,這個平夏城還是當年老臣修的,彼時老臣還是青春年少,雄心萬丈,以為修了平夏城,掃滅西賊指日可待。老臣的一輩子功名,九成都在這座城池上了。”
趙桓對這些事情只能說一知半解,此時呂頤浩也趕了過來,一文一武兩個人,算是把事情說清楚了……北宋和西夏之間,除了仁宗朝後期太平了二十年左右,基本上都處在戰爭之中。
尤其是王安石變法之後,對西夏用兵,就成了新黨的重要主張。
其中平夏城就是呂惠卿主持修建的。
這就有必要說下平夏城的位置了。這座城堡矗立在石門峽江口,好水川以北,橫山以南,前行不足百里,就是蕭關,出了蕭關,翻閱兜嶺,便是一馬平川的西夏腹地。再無任何險阻可言。
最妙的是這條進軍路線,全程沿著葫蘆河川進軍,而進入西夏腹地之後,又能依靠黃河進軍,簡直就是老天爺送的平夏之路。
只要向前平推,攻破興慶府,全取河套之地,滅了西夏,易如反掌。
正因為知道平夏城的威脅,西夏前後兩次集結兵馬,最多的一次,居然起兵三十餘萬,號稱百萬大軍,太后小皇帝都親自上陣,發誓要拿下平夏城。
只可惜被被章惇的族兄章楶抵擋住,慘敗而歸,楊惟忠就是這兩場戰鬥的親歷者,而且還立下了赫赫戰功。
不得不說,那時候的西軍,絕對是巔峰。
種樸、王恩、郭成、折可適,彼時就連後來號稱天生神將的劉法都排不上號,幾乎每一支兵馬,都處於巔峰狀態。
幾十萬西夏兵馬,讓大宋打得屁滾尿流。
大宋趁機在橫山南側修建了幾十座各種各樣的堡壘,使得橫山天險蕩然無存,西夏也失去了最重要的屏障,同時還有遼闊的農業區域。
坦白講,如果繼續堅持下去,西夏亡國在即。
西夏國主都不得不給遼國下跪,祈求幫助。
可接下來出了一件事,救了西夏,那就是哲宗英年早逝,換了個輕佻不靠譜的東西當皇帝。
章惇罷相,朝中胡亂折騰,讓西夏緩了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