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嬢嬢的萬賞,為學姐求比心,關於發糖的事情,下一卷全是糖,請大家期待吧)
高聳如山嶽的陵墓燈火層層疊疊的依次而上,在陰沉的天幕下如同巨大的通天塔,玄色的旗幟在風中飄飛,滿目盡是小篆的“秦”字以及黑色的龍圖騰。
火光璀璨,宮殿巍峨。
天空中的箭矢亂飛,成默手握一把六米的長矛掃過一片蜂擁而至的陶俑,頓時茫茫的黑色浪潮裡就空了一小片,不過很快就被密密麻麻的陶俑給迅速填滿。
成默正待在掃一遍,然而橫掃而過的長矛,卻被混雜在人群中手持巨劍的巨人俑一把抓住,然後攔腰劈斷,接著身高約有2.5米,比姚明還要高的巨人就跳了過來,一劍砍向成默。
成默並沒有立刻將巨人俑用急凍射線給戳穿,而是將跳在空中的巨人俑給封在了冰中,稍稍觀察了一下,一般的太極龍學生並不會對秦始皇陵墓中的陶俑產生興趣,學習理科的他們大概就會認為天選者系統就是一個超越了人類現有科技的武器。
所以,在超越了現實的裡世界中看見巨人俑也不會覺得有什麼好奇怪的,反正裡世界奇怪的事情已經夠多了,巨大的陶俑實在沒有半點好值得關注的。
但熟讀歷史的成默卻知道,眼前這個被他封在冰中的陶俑在歷史上是有說法的,成默知道秦始皇陵墓的所有陶俑都是按照1:1比例製造的,按這麼說的話,那麼也就是秦朝應該存在如此高大的人。
不過這也不值得驚訝,秦朝有人得巨人症,也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情。
如果真的只是這樣,成默也不會在意,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據史料記載,秦始皇時有個著名的大力士叫做阮翁仲,他身長1丈3尺,那就是相當於現代的3米高,“端勇異於常人,始皇令翁仲將兵守臨洮,威震匈奴。”
翁仲死後,秦始皇便將這12個銅人取名為翁仲。匈奴人來咸陽,遠見該銅像,還以為是真的阮翁仲,不敢靠近。於是後人就把立於宮闕廟堂和陵墓前的銅人稱為“翁仲”。
於是司馬貞的《索隱》裡說:“各重千石,坐高二丈,號曰翁仲。”
而這件事情,《漢書·五行志》中也曾經有過記載。
人類長到3米高並不是完全沒有可能,目前有記載的吉尼斯世界紀錄是2.73米,可身高3米,還勇猛異於常人,這絕對不是患巨人症的表現,一般來說得了巨人症的人移動都困難,不要說勇猛異於常人了。
實際上,這並不是華夏古代關於巨人的唯一記載,在《國語·魯語》中也記錄過巨人族“防風氏”遺骨的事情,吳王夫差派人去挖勾踐的祖墳,挖出了一具巨人骨頭,請孔子來鑑定,孔子認為這就是巨人族防風氏的骨頭。
孔夫子從不語“亂、力、怪、神”,即不發表有關暴力、荒誕的言論來吸引眼球,也不搞不懂裝懂,是個普遍認為具有公信力和良知的公共知識分子,他的言論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
有意思的是,2001年,米國和秘魯考古學家在位於秘魯北部海岸的一座巨型瑪雅金字塔內發現了3座充滿大量神秘文物的古墓。
讓考古隊員感到震驚的是,他們在3座古墓裡發現了3具非同尋常的骸骨——3具“巨人”的骨架。
之所以稱他們是巨人,是因為這些骨架的身長都在2.8米以上,而普通的當地男性身高平均僅為1.49米。
當然,在出版的2001年3月號米國《國家地理》雜誌上,歷史學家只能暫時認為這3個巨人可能是患有類似的馬方氏綜合徵(一種臂、腿、手指和腳趾先天細長、兩側晶體狀異位及有其他身體缺陷的病症),並沒有給出其他的解釋。
成默當時也覺得理所當然,但如今看來卻有些過於巧合了。
都是金字塔、都是帝王墓穴、還都有巨人......
這有些奇妙的關聯,讓成默此刻特別的想去到埃及金字塔遺蹟之地看看,他很想知道埃及金字塔裡面是不是也有巨人的存在。
成默看著被冰封住的巨人俑在掙扎,冰塊在慢慢的皸裂,恍惚一瞬,站在中間的許霽雲揮舞了一下弓弩,一枚空氣彈丸就射爆了被成默封在冰裡的巨人陶俑,將冰塊連同陶俑轟成了碎片,同時許霽雲大聲的對成默說道:“zero,別走神.....你得幫一下關關,他有些扛不住了,我現在最多顧前面,顧不到後面....”
成默扭頭,就看見隊伍中間的許霽雲,正拿著雙弩專門射擊混在“人海”中全身玄甲的精銳陶俑,以及駕駛著戰車居高臨下攻擊杜冷和朱令旗的駟車長。
杜冷和朱令旗共同面對著好幾個巨人俑,兩人已經散開了隊形,必須利用走位來躲避巨人的攻擊,而先前一掃一大片的技能,此時因為巨人俑和玄甲陶俑能夠破開能量護盾,而沒有辦法蓄力釋放,讓兩個人相當的狼狽。
“這次巨人俑和玄甲陶俑的數量比上次多了那麼多!這是怎麼會事?”朱令旗費盡功夫擊碎了巨人俑之後大聲的詢問,他也並不是想要得到答案,只是想要抱怨一下,發洩有些憋屈的情緒。
不過杜冷依舊開口道:“大概是因為我們等級提高了?教官不是說過嗎?遺蹟之地的通關難度,會因為參與者等級的不同而變化.....”
成默將杜冷的話聽在耳裡,心想:“估計這次難度調整,就是自己的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