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木錯核電站。
透過冷清的通道,由超級材料打造的建築物,如果是居民樓或者商業建築物,或許還會進行二次裝修內飾。
但是類似於工業建築物,特別是這種地下基地型的建築物,基本都是保持初始狀態的。
銀灰色的牆壁,天花板也是一片潔白,恆溫空調的出風口,吹著26攝氏度的風。
黃偉常對於這種建築風格,那是異常的熟悉,儘可能減少二次裝修的內飾,這是工業建築的一貫風格。
核電站的經理艾嚴民,是一個古板又認真的人,他帶著黃偉常一行人,來到核電站的總控室。
納木錯核電站試執行了兩個多月,目前執行情況非常良好,該核電站一共佈置了3套湯谷1.5型核聚變系統。
“……黃總,目前一號機、二號機執行正常,三號機正在進行最後安裝。”艾嚴民指著總控室內的核電站平面圖介紹道。
黃偉常瞄了一眼。
核電站平面圖上,三套核聚變發電機組,並不是擠在一起的,而是相隔1.3公里,沿著山體呈現線列分佈。
其中一號機、二號機是常用機組,三號機組是調峰和備用機組,單套核聚變發電機組的發電功率,是8000兆瓦。
黃偉常看完一些資料後,抬頭問道:“聽說改進後的機組,體積縮小了很多?”
艾嚴民點了點頭:“是的,比起初代機組,體積縮小了大約24~27%左右,功率和效率都明顯提升。”
評估一下功率,黃偉常又結合當前雪域區室內農業需要的電能。
三套核聚變發電機組的總功率是2.4萬兆瓦,考慮到調峰和備用,平均功率應該在2萬兆瓦左右。
年發電量可以達到1750億千瓦時,也就相當於1.7座三峽水電站而已。
核聚變發電站的好處,在於經過不斷技術改進後,採用了內迴圈水系統,蒸汽輪機一次性補充進去的淡水,可以迴圈利用很久。
平均每個月的補水率,大概在2.1~3.4%左右。
黃偉常又接著問道:“老艾,發電站的冷卻水如何處理?”
“目前主要用於基地內部供暖,以及附近村鎮的供暖,剩下的暫時釋放到納木錯中。”艾嚴民接著補充道:
“距離基地大約5公里左右,就是納木錯室內農業工廠、淡水廠、鹽廠,然後就是納木錯小鎮,目前農業工廠還沒有投入使用,投入使用後,冷卻水就會供不應求。”
核電站產生冷卻水,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應該根據熱力學和能量守恆,核電站的熱效率再高,也無法達到100%的熱電轉換。
哪怕有溫差發電系統,可控核聚變的整體熱效率,仍然處於75.1%的極限,想繼續提升熱效率,現階段很難做到。
因此在發電過程中,會有一部分能量,以廢熱的形式排出,其中冷卻水佔據大頭。
這些冷卻水,雖然可以用溫差發電模組,加上補熱爐,進行二次廢熱回收。
但是這種設計,工程師們卻選擇了放棄,因為這套廢熱二次發電系統,產生的經濟效益,要回收裝置成本,可能需要幾十年,而且可以提升的效率最多1~2%,價效比實在是太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