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道長搖了搖頭,有些無奈的道:“沒用的,既然他們知道我許青陽還在世,也知道了符王已經駕鶴,找到我也只是遲早的事情罷了......”
“徒弟,難道你還沒看出來嗎?”
說到這,小道長拍了拍桌子站起了身,“那個叫封什麼然的小輩,無緣無故,為何要放你回來?”
“啊?”我張大了嘴,聯想到了一絲可能。
“我啊!”小道長指了指自己。
“他們想順著你找到我啊!”
小道長憂慮了一會後重新坐下,他開始講起了當年的往事。
茅山派只是現在人對修道之人的一個統稱,細分下來,茅山派的傳承不可謂不雜。
若追本溯源的細分下來,當年茅山共有一百零百派系,又分著上茅山派三十六座和下茅山派七十二堂,除此之外,還分流出了二十四清堂和三鬼派一門。
北宋時茅山與龍虎山、皂山同為道教三大符籙派,號稱三山符籙。
後來內亂,上茅山派分離出了南北兩軍,南茅山為北宋年間的葛洪所創,這個地現在在廣東的羅浮山。
北茅同樣為北宋分離,創始人為修奉三清秘法的陶弘景,在陶弘景創立北茅之前,北茅這一派就出過很多了不得的人物。
先秦時有仙人展上公、郭四朝等,秦漢時有高道李明、左慈等,兩晉時有祖師魏華存、楊羲。
南北朝時有鬼修大師陸修靜、孫遊嶽,隋唐時有王遠知、潘師正、司馬承禎等,可謂高道輩出,為道教正宗與道門主流。
若是放在現在,這些唐宋先秦時期的道士們,哪一個都能被稱為道家祖師,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而,“截陰派”就脫胎於南茅山的分流,三鬼派。
唐朝時期,三鬼派同樣香火鼎盛,門人眾多,雖然帶個“鬼”字,但那時他們所修行的仍是三清秘術,自稱正門。
當時三鬼派系共有六大道士,即,張果、羅公遠、呂洞賓、趙遠山、李含光和葉法善。
傳聞,北茅山山上有所謂的修行聖地,“第一福地”。
三鬼派中也有一塊修行寶地,叫做,“第八洞天。”
就如那少林中的思過崖,達摩堂一樣,道門中對這些修行福地的書面記載所提甚少,幾如秘聞。
六大道士中,排在最末尾的道士,葉法善。
當年他為了修成那傳說中的陸地神仙,偷偷的躲進了第八洞天中,致此,一躲就是九年之久。
人們那時以為葉法善應該是失蹤亡故了,呂洞賓還親自題寫了禱文來悼念老友。
哪曾想到,葉法善有一天突然從第八洞天中鑽了出來,而且此時,這人樣貌性情大變,狀若痴癲。
不但實力猛漲,更是放言天下,說自己找到了修行正道,可使凡人脫離生老死別之苦。
第八洞天前,葉法善批頭散發,以血刻碑,即“法善道門追魂碑”,也叫“追魂碑。”
葉法善性情大變,宛如魔頭,見人就殺,見到這種情況,當時六大道門高手怒不可遏,隨即聯手攻之。
有傳聞,那一場大戰,道門高手死傷無數,六大高手除了呂洞賓外,全部送命在葉法善之下。
這一戰,算是亡了南茅山,葉法善以一敵六,雖擊殺五人,但也是身遭重創,呂洞賓久尋不得,終日借酒消愁,後人見狀,戲稱他成了“酒仙。”
十年之後。
葉法善成立了一個全新的教派,將教派的死對頭直接指向了陶弘景的北茅。
創教之除,葉法善收攬五湖四海的亡命術士及邪佛鬼道,共設立三舵十一堂,號稱教眾萬萬。
並且,他自封為第一代截陰教教主。
自此,北茅與截陰就開始了一場持續數百年的內鬥。
一晃如夢,直至今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