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欣賞諸葛孔明‘草船借箭’之計,那一計發生在霧氣茫茫的江上,而這一次,我的計策要靠大雪才能實施完成。如果你願意,明日看我畢其功於一役。”他說。
我舉手捂住臉,竟不知該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覺得滿頭滿胸的鬱悶無法釋放。
從指縫中望去,他正抬著頭,看那高懸在屋樑上的八卦鏡。
我注意到,那八卦鏡的結構分為八層,每一層都鏨刻著密密麻麻的文字。
按照普通的制式,八卦鏡僅有一層就足以計算清楚陰陽方位,因為八卦雖然只是八個方位標示,卻可以衍生為“八八六十四卦”,足以將世間永珍全都包容進去。
八卦是中國文化的基本哲學概念,起源於河圖和洛書,由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八個不同的卦相組成,相傳是由太昊伏羲氏所創制。
伏羲氏在天水卦台山始畫八卦,一畫開天,用“一”代表陽,用“”代表陰,用這兩種符號,按照大自然的陰陽變化平行組合,組成八種不同形式,命名為“八卦”。
在中國文化中,“八卦”與“陰陽五行”一樣,是能夠推演世界、空間、時間之中各類事物關係的玄妙工具。
其中,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風,震代表雷,坎代表水,離代表火,艮代表山,兌代表澤。八卦就像八隻無限無形的大口袋,把宇宙中萬事萬物全都包括,而八卦互動搭配又衍生為六十四卦,用來象徵各種自然現象和人事現象。
在後世看來,上古智者之所以以“八”和“六十四”來制卦,主要原因是考慮到人類智慧的極端限制。
同樣道理的,還有上古智者傳下來的圍棋,也是用“十九”經緯線條作為極限,十九線交錯,形成三百六十一格棋盤,這已經是人類中高明智者的思維極限。即便如此,在圍棋這種角智工具面世之後,仍然有很多棋道高手因沉溺於過度思維而吐血,留下了史上著名的不可解“珍瓏殘局”。圍棋傳至日本後,以倭寇的智慧則更是無法窺其深奧之處,每年都有棋痴因對局而吐血而亡。由此可見,中國人的智慧更勝日本人一籌。
當我看到那是一隻八層八卦鏡時,腦子裡立刻反映出“以六十四為基數衍生變化”這種概念。
八層八卦鏡的計算結果當然要比單層八卦鏡清晰準確,但操控此鏡的人在同一件事上付出的腦力則是呈幾何級數增長,普通人根本無法駕馭。就像一個平時騎腳踏車的人突然換到法拉利賽車上,在超高速前進的狀況下,他根本來不及思考,就直接造成了車毀人亡的惡果。
我的視力極佳,先讀到第一層八卦鏡上的普通文字,判斷出“乾”的方位面向北方,“坤”的方位面向南方。這是八卦中的兩個“大位”,也被稱為“基本位”,是一切判斷的基礎。
之前,桌上的地圖也是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的規則繪製。此時地圖的“上北”與八卦鏡的“乾”位是一致的。
那麼,我能猜到,灰袍男人把黃河北岸的日寇放在“乾、陽”的位置,而將河南岸做為“坤、陰”一方,等於是“長敵人的銳氣、滅自己的威風”。
我轉念又想:“國軍潰敗,虛城無兵,風雨飄搖,危在旦夕,還有何種銳氣威風可言呢?”
每一層八卦鏡的大小是不同的,由下往上,直徑越來越大,所以我才能清晰看到第二層八卦鏡上刻著的文字。
粗略看,二層與第一層的文字標示完全相反,“乾”對著第一層的“坤”,“坤”對著第一層的“乾”。
也就是說,第二層八卦鏡是第一層的一百八十度大反轉,既代表了完全相反的開始,也代表了完全相反的結局。
我有些困惑:“如果兩鏡相反,那麼該相信哪一層?既然有了第一層的意義,第二層還有必要設定嗎?”
當我的目光落在第三層八卦鏡上時,上面標示的方位又被打亂,“乾”位對著第二層的“兌”位,“坤”位則對著第二層的“震”位。
這下,我更驚疑莫名:“這種混亂的安排豈不完全失去了八卦鏡的意義?八卦錯亂,代表著方位顛倒,任何事物都失去了自己的根基,天地執行的終極秩序被連根拔起。那麼,這個世界該遵循什麼樣的規矩?古人云,無規矩不成方圓。規矩已滅,何來方圓?沒有方圓,生命該如何前行?”
當我的目光落在第四層八卦鏡上時,只看了幾秒鐘,那些錯亂的文字驀地在我眼中飛舞起來,而每一隻八卦鏡都由靜止狀態開始飛轉,如同八隻使用同一軸承的齒輪,一個轉,其餘七個全轉,而上面的文字也跟著在我眼中急速地變換。
稍後,我更發現,那並非是穿在一根軸承上的八面銅鏡,而是穿在八根軸承上、轉向、轉速各不相同的八面銅鏡,由此引發的方位變化更是複雜,幾乎是無跡可尋,令人眼花繚亂。
這種情況下,我已經看不清第五面銅鏡上到底刻著什麼,遑論第六、第七、第八面銅鏡了。
不知為何,我覺得自己眼熱、臉熱、頭頂百會穴熱、胸口膻中穴熱、腳底湧泉穴熱,乃至於十指尖、十腳趾尖全都莫名地發熱,直至變得滾燙,燙得我難以忍受。
“啊——”我控制不住自己的喉嚨,發出一聲顫慄的嘶吼。
我的腦子還算清醒,告誡自己“閉上眼睛不看”,但身體已經無法自控,仍然在被動地盯著那八面飛轉的八卦鏡。
“思維的……極限,我已經陷入了思維的極限,腦力瘋狂運轉……沒有盡頭,直到……腦力枯竭而死……”我想到了最壞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