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怒罵了朝鮮王一通。
楊鎬心情稍稍好轉。
輿圖上,標註著明軍的兵力佈防圖,他這個經略,麾下僅有千餘人,就在南山,而不遠處的水原,是提督麻貴以及他賬下的兩千兵卒。
朝鮮軍所謂的精銳,加起來不超過一萬人,實際戰鬥力遠不如一千明軍。
並且,如果他們被混編進來,大明士卒非但無法獲得任何加持,還要反過來分心照顧他們。
正因為如此,麻貴和楊鎬都不敢把這群傢伙派往前線,人數越多,越能壞事,只能將其分成兩部。
一部前往鳥嶺,靠近清州地區,護衛漢城側翼,另一部分把守水道,也就是漢城附近的關隘津口與漢江上游。
說直白點,其實是打下手——
禁止他們做重要的、關乎大局的事,卻又擔心人多生事,索性隨便找個任務給打發了。
主攻任務,明軍只相信自己。
李朝那群人也用事實證明,他們爛泥扶不上牆,確實靠不住。
除此之外。
整張輿圖上,還有三支軍隊沒有調動到漢城附近。
第一支軍隊在南原。
時至今日,楊鎬都沒能搞清楚,總兵陸離麾下還剩多少人,憑什麼能守這麼久,是否可以帶領一部分兵卒殺出重圍,參與接下來的行動。
另外,那些或真或假的戰績,到底哪些為真,哪些是假?
島津家和小西家全軍覆沒了嗎?
相比於大同出身,與遼東軍團存有競爭關係的麻貴,楊鎬其實跟遼東李家關係很好,相應的,他跟宣大系的麻家軍就不對付了——
上次征伐倭人,並取得勝利的提督李如松,有一個弟弟,名為李如梅,楊鎬跟他是把兄弟,在遼東一起並肩戰鬥過,那是過命的交情!
剛好取代楊元的陸離,就是遼東軍團的一面旗幟。
所以,先前聽聞李朝文武,以及提督麻貴有心避戰退讓,楊鎬旋即在第一時間單騎入漢城,用言語敲打、申飭麻貴,迫使他敦促全州守將陳愚衷前去支援。
最終,陸離見到了杜克,還有那一千已經戰死沙場的騎兵。
第二支軍隊剛跨過鴨綠江。
李如梅、祖承訓來了,遼東軍團的主力再一次開進半島。
前者是楊鎬特意向朝廷舉薦,指定他來朝鮮的,而目的沒有其它,就是多立戰功,加官進爵!
對此,朝廷欣然答應了。
而第三支軍隊非常特殊。
南人,以浙兵為主!
大明北方,有遼東系和宣大系之爭,更別提放眼整個國家了,南北之爭早就以各種形式持續了上千年,軍隊更不例外。
坦白來說,大明抗日援朝已經有好些年頭了,李朝文武也對大大小小的明軍將領有了一定了解,如果讓他們自由投票,挑選心目中最優秀的將軍。
不是李如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