戛納結束後的第一天,儘管孫羿跟劉藝菲還沒回國,但是國內的媒體已經提前引爆了。
“我國著名導演孫羿,在昨夜結束的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憑藉電影《觸不可及》勇奪最佳編劇及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憑此雙獎成為本屆戛納電影節最大贏家,是自1993年陳楷歌導演《霸王別姬》獲此殊榮之後,第二位獲得此獎的中國導演。”
這是央視的新聞聯播,儘管這只是一條十秒鐘不到的簡訊,但這已經是孫羿在一年內,第二次被央視提及了。
意義非凡。
緊接著就是各路主流媒體,紛紛跟上報道。
“第6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於日前落下帷幕,在頒獎典禮中,孫羿導演的影片《觸不可及》一路過關斬將,在與好萊塢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的正面對決中,獲得勝出,一舉奪得最佳編劇獎,最佳影片金棕櫚大獎,成為戛納電影節近二十年中,第二部單次評比獲得雙獎的導演”
而且這些媒體就好像事先透過氣兒一般,緊跟央媽步伐,約定俗成地把孫羿名字前面的青年二字給去掉了,任憑他今年真的只有二十來歲,在哪裡都算得上年輕兩字。
可以說,一部戛納金棕櫚就讓孫羿再次提升了一個高度,補足了自己因為太過年輕而給觀眾造成的刻板印象。
圈內的資歷也隱隱的躍升了一大截。
在業內有心人的眼中,已經悄然改變了對孫羿的態度。
只不過這方面,因為孫羿還沒回國,短時間內還看不出變化。
在網路上,也同樣迎來了大爆發,關注本次戛納電影節的網友們,振奮異常,紛紛留言評論。
“太給力了。”
“孫羿牛逼!!!”
“我宇智波劉能,願稱你為最強~”
其實也不怪網友們感到振奮,實在是華語電影已經太久沒有在世界級的大獎中出圈了,年頭久到已經快過去了一代人。
一天天地逮到個什麼亞洲,太平洋、歐洲、國際等等這些名字開頭特別響亮的外國獎項,就可勁兒的宣傳,可勁兒的吹。
殊不知,網友一查。
尼瑪的。
今年第一屆舉辦。
就像特供的一樣。
看上去高大上,其實經不得推敲。
這事怎麼說呢,實在是不爭氣。
事實上,華語電影在第五代導演九十年代那段時間裡短暫地驚豔世界後,就已經走向了下坡路。
究其根本。
人,都是有審美疲勞的。
就像九叔帶火了殭屍題材的電影,結果一週之內港島推出了幾百部茅山道士打殭屍的垃圾電影一樣。
九十年代,第五代導演去三大電影節裡面攪動風雲的場景,就像是一盞指路明燈,開啟了國內導演的思路。
就覺得只要題材是“時代變遷、掙扎、困惑,黑暗”的主題,鏡頭聚焦在社會的陰暗面以及邊緣人物,那麼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去三大電影節溜達一圈。
事實也真是如此。
歐洲人起初確實被驚豔了。
但它背後的原因多種多樣。
不同意識形態下的探究,對華夏神秘的好奇,以及說得更陰暗一些的,深層次裡西方陣營對東方大國的輿論捏造訴求。
可以說如今西方人對天朝的偏見,九十年代某些導演的作品起到了不少推波助瀾的作用。
不在電影中拍點陰暗的東西就好像渾身不得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