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網路小說 > 靈異小說 > 鑿壁窺光 > 第67章 論人類語言文字的起源及發展

第67章 論人類語言文字的起源及發展 (第1/3頁)

經過對世界各地言語的深入研究,我們發現世界各地海洋民族的語言來源於中南半島及東南亞的南島語,同時,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等大陸民族的語言也源於一個母語源頭,這個母語源頭就是根植於中國嶺南地區及中南半島地區的古泰語及古越語。我們認為,造成這種世界語言共源的原因就是人類的大遷徙,遷徙民族將古泰越語帶到世界各地,遷徙民族在世界各地定居發展後,或獨立發展或於當地融合發展,從而形成世界的各地語言和文化。

語言是人類創造的最系統和複雜的文化系統,語言不是單純的發言問題,語言是人類意識能力和思維能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人類文化成果的精華。如何用聲音和音調去定義事物?用一個句子去表達現象、行為、過程、結果、情緒、態度和評價等思想活動?如果讓一個人從零開始去建立這樣一個語言系統,這個人必須經歷一個非常艱難而漫長的過程,或許他窮其一生也不可能完成這個任務。因此,快速獲得語言的方法就是跟懂語言的人學習。

在遠古時代,要學習語言和生存技能只能跟同族長輩學習,一般外人和異族沒有資格參與本家本族的學習和訓練,而且學習的過程是一個非常嚴格的管教過程,教、校、練等漢字都是表達教學行為的文字,在甲骨文中“教”的形象是一隻手握著鞭子在鞭打一個跪著的孩子;“校”的形象是一隻手握著鞭子在鞭打一個站立的帶著帽子的成年人;“練”的形象是一個人被繩子捆綁的樣子。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古人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學員不聽話、學不懂必然受到體罰,因為古人要學習的知識都跟保命和謀生有關,因此學員學不懂,還不如將他們打死,因為家庭和部落都不養沒用的人!當然,後來體罰演變成了戒尺,不聽話,學不懂只要象徵性打手掌,用不著被打得半死不活!其實,古人教人和訓練動物是一樣的體罰方式,“牧”字在甲骨文中的形象是一隻手握著鞭子在鞭打一頭牛,牧的本意是馴服和放養動物。在中國傳統觀念中,教化成功的人才能成為人,否則像人也是禽獸。

我們講這些知識是要告訴大家,古人不會將與他們性命和利益關係重大的知識和技能交給外人和異族,而且學不會這些知識和技能的人也不會有好結果。因此,能夠學會古人知識和技能的人,肯定是古人族親,以及智力和能力健全的人。學習和練習也是人類優勝劣汰的重要過程。

人類獲得健全意識,思想走向覺悟後,人類馬上產生描述事物,表達感受和思想的慾望,因此人類的語言開始產生、形成和發展。

我們認為人類的語言首先來源於對自然聲響的模仿,如在古越語中,特te代表男性、公性,嗦suo代表女性、母性,這種稱呼方式來源人類長期對動物習慣觀察的經驗,一般公性動物小便都會發出“忑、忑”的間斷聲響,而母性動物小便都是“嗦”的一聲短促聲響,因此這兩種聲響成了公母的稱呼,也成為獵人在看不見動物時,區分動物公母的常識,一般獵人只獵殺公性動物,因為狩獵民族認為獵殺母性動物不吉利,會招來禍害。在古越語中,母親被稱為“羋mie”,是因為嬰兒哭喊求助的聲音都是“咩咩”聲;嬰兒高興時都會發出“伯伯bobo”或者“布布bubu”的叫聲,在母系氏族社會里,男人是女人的附屬,因此陪孩子玩耍、逗孩子開心是男人的事情,因此嬰兒高興時叫聲成立男性長輩的稱呼,伯bo、布bu,現在世界很多民族仍然這樣成為男性長輩。在古越語中,落稱為“墮duo”,堅硬東西落地聲音就是“哆duo”的急促音。當然,思想形成抽象概念後,人類開始用特定聲音來表示特定的概念,這樣人類的語言系統慢慢走向系統和完備。

為了明白語言的形成,我們先來分析人類語言產生的條件,在遠古時代,即使幾個長期一起生活的小人群,每個人的生活和工作習慣彼此都非常熟悉,他們不需要語言,只需要彼此熟悉大家行為習慣,他們必須透過表情和手勢就能完成小團體的溝通和協調。

但是當團體的人口達到一定程度,單獨依靠無聲的表情和手勢肯定不能順利地進行整個團體的溝通和協調。因此,登高呼喊成為一切領袖和思想家必然行為,語言也因此產生。語言就為了完成思想交流和群體行為協調而產生的,而且語言從形成和發展初期就受到統治階級和社會精英的領導、關懷和管制,因為語言是傳播思想和知識,解決社會問題,協調和統一群體行為的重要工具,要使複雜和混亂的社會變得簡單、井然有序,變得安全、平穩和高效,語言加棍棒是必不可少的手段。

從產生語言的那一刻開始,語言就是描述萬事萬物,陳述內心感受、認知、想法、做法和夢想的溝通工具。要準確描述萬事萬物,對事件的主體、行為和客體進行特徵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處理和定義,成熟的語言一定具有對客觀世界和主觀精神世界進行高度特徵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特徵。因此以人類生活及發展關係密切的事物首先被人類進行特徵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處理和定義。如天、雲、風、雷、火、光、電、雨、日、月、星、晝、夜,山、地、海、湖、江、河、溪,以及植物、動物、昆蟲等自然界的事物及現象,首先被人類進行處理和定義;以人類生理感受有關心理認知現象也首先被進行處理和定義,如寒冷、凉爽、溫暖、炎熱、悶熱、飢餓、病痛、渴望、滿足和舒適等生理感受;還有以人類情感認知有關的現象也首先被處理和定義,如喜怒哀樂,愛恨恩仇,美醜喜厭,暢爽鬱悶等情感現象。有了這三類徵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語言詞彙後,人類的資訊溝通開始變得準確、順暢和高效。

聲調是語言意思識別的主要依據,因此一門語言的成熟,它的詞彙聲調必須保持長期的一慣性,否則將會導致語言的無解、誤解和曲解,導致溝通的失敗。因此,只要對比語言的原始基本詞彙,就可以分析出語言之間連帶關係。

我們認為,在末次冰河期中後期即距今4.5萬年前,在東南亞及中南半島地區,人類最早期的語言古南島語、古泰越語等古語已經形成,並發展到相當完備的程度。正因為遷徙人類具有古南島語、古泰越語等成熟而完備的語言系統,他們才能完成遷徙隊伍的協調和管理,並高效地應對各種突發事件和嚴重問題,最終順利遷徙到世界各地,並在那裡定居和發展社會。

距今1.5萬年前,末次冰河期結束,白令海峽被海水淹沒後,從東亞大陸遷徙到美洲的印第安人即美洲土著人與亞歐大陸的人類主體完全隔絕,但是由於語言等文化傳承,美洲土著人仍然保留著很多古越語詞彙,他們稱呼手為fe

g,稱呼腳為ga,這些稱呼古越語完全相同。在文字方面,美洲土著人經常在岩石上刻畫一些類似古漢字的抽象而簡潔的圖畫,這說明東亞象形文字在距今1.5萬年前已經形成和完備,成為和語言一樣重要的人類溝通工具。

在語言發展的過程中,語言經歷了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形象到抽象,從物質到精神的發展過程。例如人類對數字認識就經歷了這個過程,人類最早認識的數學進位制是5進位制,隨著人類行為複雜化,又認識10進位制;為了幾何學和天文曆法等問題,人類有發明12進位制和60進位制。在古越語中1、2、3、4、5的讀音是

i、so

&n、xi、ha。這組數字的讀音於泰語和藏語等古老語言的讀音基本一致,這是由於早期的數字只發展到5進位制。我們發現目前東南亞的一些原始部落仍然採用5進位制計數,5進位制與人類一隻手有5個手指有關;羅馬數字仍然保留著5進位制痕跡。隨著人類從事工作和管理的事物越來越發展之後,5進位制不在實用,因此人類進入10進位制,10是5的倍數,是10個手指。為了便於記憶,古人給每個數字都賦予了與生活和工作有關的意義。管理最關鍵內容是規範成員的生活及工作內容,即規定成員每天應該幹什麼?古越語6、7、8、9、10的讀音是lo、xia

&n,在古越語中lo是外面、屋外的意思,一般指外出;xia

是女性、聖母和情人等意思。

在遠古時代,部落貴族就有僱工和使用勞役習慣,從那時起,古人就規定第1天至第5天裡,必須幹活,而且每天應該幹什麼事情都是規定好的,同時,古人規定第6天和第7天是自由活動和休息日,這就是每週7天的來由。從古越語的數字意義分析,也許周1至周5都是家長和部落首領安排成員勞動的日子;周6可以外出活動或者勞動即外出散心;週末,去朝拜仙廟或者幽會情人即休息。

目前,全世界的生活及工作週期仍然按照這個作息表的安排去做,人類的這個習慣是幾萬年前就養成了。目前在西方的語言中,古越語這方面痕跡,如在英語中haft的意思是“一半”,雙手的一半正好是5個指頭,5在古越族中讀音為ha;six是6,six與古越語的se讀音非常相似,在古越族se是種子、播種和配種的意思,播種和配種等事情都是外出才能做的,因此six是lo外出的工作內容;seve

是7,se

seve

與仙xia

(英語的se0x)在讀音上非常相似,週末是西方世界的禮拜日,這個週末意義與古越語週末的意義一致。

中南半島的遷徙民族進入南亞次大陸後,在古泰語的基礎上形成古泰米爾語、古雅利安語;遷徙民族進入東亞大陸後形成古越語、古漢語、通古斯語、阿爾泰語、突厥語等;遷徙民族進入中東地區後,遷徙民族與當地土著民族融合形成閃米特含米特語。語言學家的研究表明,上述大陸語言的根源主要是古泰語,其次是古南島語。

我們認為,大遷徙鍛鍊了人類的生存能力、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同時也讓人類的語言能力和文字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用語言傳播知識最大缺陷是,當言傳身教者死亡後,往往這些知識和技能也隨之消失了。為了避免知識和技能失傳,古人開始創造圖畫來表達思想和指令,由於繪製圖畫費時費力,古人開始對圖畫進行抽象和簡化處理,這樣最早象形文字產生了,因此,人類的早期問題都是象形問題。

文字產生後,文字馬上與語言文化概念形成一一對應關係,即文字創作者借用語言概念和定義創造文字,使得文字可寫可讀,聽懂即能寫,看懂既能說。

人類學家和考古學家認為,在距今4.5萬年前,末次冰河期中後期之前,人類已經創造的相當完備的形象文字系統。證據表明,末次冰河期中後期海平面上升後,澳大利亞棕色種族開始與人類主體隔絕,考古學家發現,澳大利亞土著人在巖壁上留下了與古埃及類似的抽象圖畫的古文字;美洲的印第安人在距今4.5萬年至距今1.5萬年之間,透過海路和陸路從中國南部及中南半島等地區遷徙都到美洲,考古發現,印第安人不僅創作抽象而線條簡潔的圖形文字,而且他們還創造和使用非常系統而精美的石雕形象文字,同時他們還創作大量的象形文字經文和典籍,但是非常遺憾,這些典籍中的大多數都是歐洲侵略者和移民掠奪和焚燒了。

在公元600多年前,古埃及法老正式腓尼基人的航海能力,並聘請腓尼基人為埃及帝國航海及貿易代辦時,腓尼基人才將的記錄語言的拼音文字方案獻給埃及法老。從此地中海沿岸及中東地區進入拼音文字時代,楔形文字、古埃及文字等形象文字逐步淘汰。最後,歐洲各民族,世界各地的民族也創造自己拼音方案,使用自己拼音文字系統。

發展得最完備、最系統、最成功,延續至今的象形文字系統是有漢字,由於形象文字書寫困難,而且沒有字音對應關係,因此形象文字很快就被“意音對應、說寫對應”的拼音文字說取代,由於拼音文字便利性,世界很多民族無情地拋棄了象形文字。

那麼,漢字為什麼沒有在中國被淘汰呢?我們認為一下幾個原因導致中國各族沒有放棄象形文字而轉向拼音文字。

第一,公元前600年左右,中國處於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正處於大分裂、大混亂和打紛爭之中,當時各諸侯國正忙於應付戰爭,以及戰爭引發的一系列非常麻煩而緊急的問題,因此誰也沒有閒心去考慮文字改革的問題;

第二,當時在中國中原地區、長江以南地區的諸侯國、方國和部落,使用不同的語言,也存在多套形象文字系統。中國地區經過幾千年的民族融合和交流後,華夏族的象形文字系統已經逐步成為中國地區的通用文字。但是由於中國國土遼闊,多有山嶺溝壑、大江大河等地理阻隔,因此中國各地長期處於割據獨立發展的格局,各地語言自稱一體,各地人民之間很難進行語言交流。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取消象形文字,使用拼音文字,肯定造成中國國家政令及社會資訊交流的混亂和阻塞。因此,誰也不敢進行文字改革;

第三,當時中國地區形象文字系統已經發展到一個非常完備的程度,文字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及的文化工具,在社會各領域獲得非常廣泛的應用,而且各種文化典籍到達海量程度,各國各部落都有數量龐大的檔案館和圖書館,而文字載體基本上是竹簡、絲織品、皮革和青銅器等,這些書寫材料都非常昂貴,因此如果更換文字,要更新這些檔案和書籍,更改各地的衙門的牌匾文字,肯定需要花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誰也不會去幹文字改革這種無聊的事情;

第四,雖然象形文字沒有拼音文字“音義對應”的認字便利,以及書寫方面便利。但是象形文字的每一個文字都是一個高度抽象的文化概念和文化符號,因此,形象文字包含這很多豐富的文化資訊,而拼音文字只是音符字母組合而已,讀拼音文字的讀者如果不懂該拼音文字對應語言,這個讀者就都不懂這些文字的含義。由於形象文字是事物及行為的特徵化、抽象化和概念化的文化符號,因此,這要讀者知道這些文字意義及語法規則,讀者不需要依靠語言也能讀懂這些形象文字書寫的文章。

也許是這四個原因使中國人一直使用漢字至今。當今,為了漢字能夠更好的普及,提高漢字使用效率,中國已經推廣普及漢字拼音,使得每一個漢字都有對應標準讀音,大大增加的文字的“音義對應”功能,提高了文字與語言對應性,使漢字成為一種非常方便及高效的文字系統。

最新小說: 追蹤師 前男友他帶球跑了?! 原來我的師門都不正常 如何逼瘋高嶺之花(重生) 妖精的尾巴之大神帶帶我 快穿:炮灰女配拯救計劃 我不修仙反來賣命 我在古代流放地開鹵味店 我在廢土世界直播種田日常 甜文造飯計劃[快穿] 穿書之她好甜 路邊的美男不能撩 除了我全員手握劇本 本店招牌菜 [蝙蝠俠]老爺到我碗裡來 漫威BOSS 未來科技代理人 重生之小龍女,遊走諸天 丞相微時妻(雙重生) 假千金拒絕做妾,囤糧滿倉度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