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他們兩個人是結拜,我當時也是認了我喜歡的那個人做妹妹。”
“歷史都是如此的相像,我也想起了曾經讀書時喜歡的那個人。”
“曾經我也和喜歡的她散步在草地之上,躺在草地上一起看天上的星星。”
“愛了愛了,這首曲子真的愛了!”
什麼叫共鳴?
共鳴就是聽到曲子和歌聲,你想象到了曾經發生的事。當一首曲子達到這個程度,那就是一首成功的曲子。
很顯然,梁祝這首曲子的開端,做到了!
但是,美妙的事物會讓人愉悅卻很難讓人銘記的。
只有悲劇才賦予了歌曲影視深度。
舞臺上的華國樂隊開始彈奏起了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開始,負責銅管的樂手,突然彈出了嚴峻的節奏和陰森的音調,獨奏小提琴用散板的節奏襯托了祝英臺的悲痛與驚慌。
搭配動畫,所有觀眾一瞬間就帶入到了場景之中。
英臺抗婚!
樓臺會!
哭靈訴訟,投墳!
音樂一環接一環,而且還有一個動畫影片讓大家看。
樓臺會時,哭靈訴訟時,大家只覺得情感無比的憋屈,憤怒。
憑什麼有情人不能在一起?
憑什麼兩個人要面臨這些困難挫折?
而當最終看到動畫中的祝英臺跳墳之時,這一下子,體育場中一些情感薄弱的人,眼淚都嘩啦啦流了下來。
再之後,進入最後‘化蝶’的音樂彈奏。
長笛再次吹奏出了柔美的旋律,與鋼琴的彈奏相互映襯,把人們引向了神話般的仙境。
小提琴再次彈奏出了愛情的主題,展現出梁祝兩人在壓迫下死去,最終化作一雙蝴蝶在花叢中飛舞的情形。
至此。
曲子徹底結束。
而整個體育場中,百分之四五十的人都已經鼻涕一把淚一把了。
“這就是華國的故事嗎,沒想到華國的故事也這麼的感人涕零呢。”
“愛情,果然是一個永恆不變的主題。”
“我想起了曾經讀書時喜歡的她,當初也是見了她的父母,她的父母執意回絕,我們兩人也曾在樓臺上商量哭訴;但最終,還是抵不過現實,我們的愛情終結了。”
“我也是,我是也。”
“我突然發現我有點愛上華國的音樂和故事了。”
“誰說華國音樂不好的?我為什麼感覺華國音樂比英蘭格,比米國彈奏的還要好!”
……
這一次音樂盛典上,孫珂、李安和樂隊其它人,表現的都無比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