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社是怎麼來的?
過度理想化的結果。
康有為曾經說過:要實現共有,第一步,我們要消滅家庭!家庭消滅了!私有就消滅了!
太祖於是說:我們要消滅家庭!家庭沒有了,就只有共有!結婚嘛,合法夫妻一年就夠了!一年的時間該做的都做了,也就沒有家庭的觀念了。
現在我們覺得這簡直匪夷所思,什麼叫結婚一年,生了孩子就離婚?就為了解放生產力?就為了消滅私有制?這不使社會倒退麼?
但是在當時,這種理想主義是主流。
當然我們只能說是理想主義,而北方的人,後來說這是空想主義。
而劉世祖(看得懂就行了,就是劉姓領導,後面加個世祖,就是開朝第二位皇帝)則認為要循序漸進,畢竟家庭這種觀念是我華幾千年的傳統,你一下子就要打破太那啥了,所以提出了一個建設性意見:
做飯,帶孩子洗衣服這種東西啊,就應該集體化,這樣能解放婦女的勞動力!也是共有嘛!
然後大家在一起分析,發現家庭的社會職能真的是太多了!
把家庭給解散了,現在國家初期,沒人消費,沒人做事,沒人有感情,沒人養老人。
不好弄。
確實要循序漸進。
大家先要改換一下觀念,所以要把工農商兵集結在一個大集體裡面,大家先試一試共有的觀念,然後就可以逐步消滅家庭。
於是公社就出來了。
太祖定的目標是全國萬人大社。
一開始是二三十戶組成一社,大家把公社做好了就要合併,最好是一鄉一社,萬人一社。
公社七包到十包,意思就是什麼都包,只要是公社的社員,包房子,包讀書,包吃飯。重點就是要免費吃飯。
後面的就熟悉了,很多公社進行攀比啊,畝產量很誇張。
資料到了北上。
北上看了錯誤資料非常高興,哇,這麼多糧食啊,根本吃不完啊。
北上說:全國人民放心吃,胡吃海吃,每個星期吃的不能重樣。
北上這麼一說以後,那就人人做事都沒積極性了。
很多人乾脆不做事,就天天等著吃,還有大鍊鋼。
這當然不是辦法,糧食吃完了以後大家會很慘的。
於是每個地方都有各自的方法,有的地方的公社就這麼餓著肚子搞階級鬥爭,有的公社就暫時還沒有搞階級鬥爭,而是偷偷的搞飯吃。
而津溲鄉屬於後者,它是一個公社下面的生產大隊,這裡錢不頂用,全部靠工分說事。
這裡的大隊長叫周開路,也是津溲鄉的村長,比較有想法的一個人,把一切都治理得比較妥當,基本就是你做事就有飯吃,沒做事,就沒飯吃。
上面也是他一個人在頂著。
當然,這跟公社社員的配合也有關係。
這社會,你不可能一個人頂著上面的壓力自己一個人弄,要是社員一舉報,你什麼都完了,所以得跟社員們講清楚利害。
你要想吃東西,你就閉嘴,你就啥都不說。
所以這就是津溲鄉的現狀。
周開路他就是眼皮子底下容不得沙子那種型別的。
而在譚頌走了後一個星期,周開路在一天夜裡,偷偷的來到了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