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下著雪,雪花落在地上,發出簌簌籟的聲音。
在金溝村後山的一處大窯洞裡,楊義正和十多人忙碌著。
這處大窯洞,是由兩個大窯洞打通而成,原本是用來裝糧食的。可是這地方太潮,便將糧食換到別處去了。
那百名保護他的兵痞,被攔在了洞外守著。而且楊義下令他們守衛好外面,不許別人靠近,更不許偷看。
他們不明白楊義到底是在做什麼,也不准他們進去,讓他們輪流值守,休息的人還可以喝點烈酒。
但在楊義看來,是劣酒才對。
因為這些酒,是蒸了第三鍋水之後的酒尾,被楊義稱為瓊漿玉液,也就三十多度!
而一鍋水和二鍋水勾兌到了一起,留著備用,這是真正的烈酒,也就是後世的二鍋頭。
現在楊義在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這事情是他今後斂財的關鍵。這事情在後世不是什麼秘密,而在這裡卻是高科技中的高科技——燒製玻璃。
這件事早在金溝大開發時,便已規劃好了。由於太忙,之後各種事情接踵而至,楊義便忘了。
過完年後,一個漢子找到楊義,說他們經過數月的努力,終於燒成了一小塊玻璃。
當楊義看到他們的成果後,差點就罵人了。只見那是一塊巴掌大的,黑得一塌糊塗,混身是氣泡的東西。
經過了解後,楊義才得知原因,有點令他哭笑不得。
原來,由於怎麼燒都不成功,他們乾脆將沙子丟到了石灰窯裡,和著石灰石猛火燒了一天一夜,才得了這麼個東西。
其實這事還得怪他自己,當初規劃好了,又招了人後,只是跟這些人說了個大概。比如說,用沙子做原料,放在火裡燒等等,並沒有詳細的說明怎麼做,便沒有下文了。
那些人什麼東西不懂,自己不在時,他們也就放羊了。
後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就是將沙子裝進一個陶罐裡,放進石灰窯裡用猛火燒。等燒出來時,就得了那一塊黑乎乎的東西。
本想是找楊義來顯擺邀功的,沒想到……哎,一言難盡啊!
經過半個月的準備,今天他特意教他們燒製,怎樣才能燒製出大塊沒有氣泡的玻璃。記得後世書上說的,在熔水未凝結前要使勁攪拌,這樣才不會有氣泡。
所以他製作了一些簡易的工具,又製造一批大模具,才帶領大家在這個窯洞裡,開始燒製起來。
“快,去兩個人用那條曲鐵棍使勁攪拌,但是不要太快,否則熔爐會被打壞的。”楊義看到火候差不多了,忙叫人去搖動攪拌機攪拌。
只見現場一個高臺上,有一條長長平放的T字形木棍,搭在一個弓字形的鐵棒上面。
鐵棒下頭長長的插進熔水裡,上面的人抓住T字形的頂上橫木,一推一拉間,也帶動下面的鐵棒急速的旋轉。攪得熔爐裡面的熔水,也跟著極速的旋轉起來。
而熔爐底下的炭火,依然不停的燃燒著,一邊一個大風箱呼呼的向著熔爐底下的炭供著氣。
原來楊義不是燒一個爐做試驗,而是同時燒兩個爐,而且是拿兩個像大水缸一樣的物體做坩堝。為的就是懷著破釜沉舟的精神,要一次性成功。
“停,停!”幾刻鐘後,楊義喊停攪拌的漢子。
楊義拿著一杆長長的鐵勺子,小心翼翼的將熔水舀出,倒進一個長約七尺,寬約三尺的長方形模具裡。
當這個模具裝滿後,又搬來了兩個同樣的模具,楊義又小心翼翼的舀著熔水倒進去。
他被爐火烤得通體發燙,渾身溼透,但他依然恪守慢工出細活的原則。
把這批模具倒滿後,楊義顧不上休息,從一旁拿來一個碗,裡面裝著黑乎乎的東西。他將碗裡的東西,分散而均勻的撒入了另一個熔爐裡。
“快拉風箱,讓這玩意兒燒熔了!”楊義加了料後,立馬招呼那拉風箱的兩個大漢快點拉。
熊熊大火在熔爐底下翻滾起來,拌隨而來的是一陣濃煙,將已經滿屋的煙又加濃了幾分。